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ppt课件
此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多以某一区域环境变化为切入点,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来解释环境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考情分析]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2012·广东高考)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
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考题印证]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分析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难度较小。
解析:大量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缓解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是由大量酸性气体造成的,与二氧化碳无关;氟氯烃的排放与臭氧层空洞有关;“生物泵”作用与洋流流速关系不大。
答案:A
2.(2011·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
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关系,难度较小。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淤积与侵蚀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岩石溶蚀与侵蚀等关键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明显不符合题干中岩石溶蚀与侵蚀,也更不可能是由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作用不可能造成岩石溶蚀,所以排除A、B、D选项。因此选C。
答案:C
3.(2010·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即气候变化的影响,难度较小。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年均温呈波动上升,各地生长期会增长;有的年份气温较低,会出现低温冻害;随着气温的波动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次数增多;气温上升,蒸发旺盛,天然湖泊面积减小。
答案:C
此考点常结合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同时注重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能够判断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
[考情分析]
1.(2012·浙江高考)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成都
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  )
[考题印证]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水平分异规律,难度较小。
解析:成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C错误;从宝鸡至酒泉途中,依次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随水分逐渐减少,地带性植被也由落叶阔叶林变为草原再变为荒漠,D正确。针叶林主要为高纬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B错误。
答案:D
(2012·安徽高考)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2~3题。
A.① B.②
C.③ D.④
2.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
护林,宜选择 (  )
A.① B.②
C.③ D.④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作用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难度中等。
解析: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距地面6米以内,①的防风效果最明显,故选择A项。第3题,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选择②最符合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2.A 3.B
(2012·江苏高考)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5.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
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考查等值线的判读,难度中等。
解析:第4题,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据图中雪线高度等值线数值可以读出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第5题,本题考查雪线的影响因素。材料指出:雪线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中梅里雪山所处纬度低,雪线应在5 000米以上,但其实际雪线高度在4 000米左右,故其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应是降水丰富。
答案:4.C 5.A
(2010·福建高考)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6~7题。
6.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7.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考查坐标统计图的判读,难度中等。
解析:第6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增高。第7题,长江上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雪线高度逐渐升高。
答案:6.D 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