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二十三 囚绿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二十三 囚绿记

  • 格式:  DOC
  • 大小:  70K    14张
  • 时间:  2016-07

《囚绿记》导学案2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囚绿记》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  田媛媛      11月6日
[导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 “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邀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土地的坚实。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为难。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成拙。我奔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摒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和 (jiāo gé,交错),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迫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者是每次移动脚步时,更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 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写的。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写这序,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写什么了。 1940年6月25日 融入文本
[导学过程]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急不暇(xiá)择    移徙(xǐ)      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 lì)     涸辙(hé zhé)    猗(yī)郁 2.词语注释 [高广] 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可畏] 指令人畏惧。 [了截] 明了简单。 [爽直] 直爽。 [至宝] 最珍贵的宝物。 [安顿] 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 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 攀缘,牵引。 [触动] 指引发、激起、打动。 [抑郁] 压抑忧郁的心情。 [攀缘]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还可指依附、投靠。 [固执] 坚持己见,不肯变通。 [烽烟] 烽火台报警之烟。也借指战争。 [珍重] 指充满爱惜、郑重的心情。 [繁茂] 繁密茂盛。 3.同义词辨析 固执  顽固 两个词都可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 主要区别:“固执”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如:固执己见。“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顽固守旧,顽固不化。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③不易制伏或改变,如:这种病很顽固,要根治不容易。“顽固”没有动词用法。 本课例句:“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二、导学步骤
1、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2、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学习反思]
 
[作业]
1.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组(    )
a涸辙gù            淅沥xi          揠苗助长yà b攀缘fān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èn          猗郁qī          毫不犹豫yù d蕈xùn菌          囚系jì          永不屈服yǒng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b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c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d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3.语意连贯恰当的一组是(     )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2)它是生命,它是希望,这是慰安,它是快乐。 (3)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a1243                          b1234 c3412                          d4312 4.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河; 课堂点击: 1,我为什么要“囚绿”?最后“我”又什么让“绿”恢复了自由?   2,文章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历史背景说   3,怎样理解“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4,作者心中的“魔念”是什么?怎样理解?     一1d2d3a4略 二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这是慰安,它是快乐。2作者追求自由的象征3抑郁的心情4作者追求生命中的自由。4作者的自私自利,剥夺常春藤生长的自由。
[拓展阅读]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的,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从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本文的“文眼”是: 2)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上的好处的揣摩,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儿的——“踞”,用比拟的手法将亭子写活了,突出了亭子的高居之势,给人以凌空突起之感。 b 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浮”与“苍鹰展着翼翅”搭配,不及“飞翔”好。 c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拥”字是以拟人的手法写三面有山,形象生动。 d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招引”一词是拟人写法,将“我”急于要领略梅雨潭的绿的急切心情形象的表达出来了。 3)对下列语段中的几个句子加以分析,说一说它们的修辞效果。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1)“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3)“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4)“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谈了。我又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你认为上面一段话,在上下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答案
1.“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2.b 3.(1)这一句是用比喻来描写梅雨潭的绿,荷叶的绿在色泽上有相似之处。 (2)“她松松的皱纈着,少女拖着的裙幅”是用比喻来说明梅雨潭的绿, 少妇的皱纈的裙幅与梅雨潭潭水的涟漪在形上有相似之处;“像涂了‘明 油’一般”,是以比喻描写潭水的亮度;“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 以通感的手法(潭水的纯净是视觉感受,这里用触觉感受来写)写潭水的 纯净。 (3)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用比喻来写潭水的纯洁,却又不是那种一眼 见底的透明。 4.用比较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特点。和梅雨潭的绿相比,“北京什刹海拂 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水也太暗了”只有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 到好处。
[教案]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二、             整体感知
1、 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 整体地感知课文
(1)     学生朗读全文
(2)     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     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A、    将文章分为五段:          B、将文章分为四段:
寻绿(1—4)                      恋绿(1—8)
观绿(5—7)                      囚绿(8—12)
囚绿(8—12)                     释绿(13)
放绿(13)                        念绿(14)
怀绿(14)
②     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      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     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     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 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  寻绿——热切追求)
2、 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 ,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 ? 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 , 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 , 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  观绿——喜欢满足) 
3、 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 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 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 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 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  顽强抗争)
2、 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 , 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  向往光明)
3、 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 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