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版七年级上综合练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语文版七年级上综合练习

  • 格式:  DOC
  • 大小:  55K    6张
  • 时间:  2016-07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复习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复习
一、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1、《杂诗》以 白描 的手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开篇连用两个“故乡”有什么作用?“应知”有什么妙用?
答: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等,应该很多很多,可诗中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答:人的思乡之情怀,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使“我”想起家人朝夕相处的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
4、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语言质朴 、平淡,却又意味无穷。
二、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 的憧憬。这首诗中“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妙。
1.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体裁)七言绝句。
2、“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描绘
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②写法
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亲友团聚时的情景。
③抒情
抒发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三、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 “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一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虽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 ,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 跃然纸端,这 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一联即景生情,“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义。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写得十分壮阔,十分工整。
2、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写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是相知如己,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意思是亲密无间。这是惜别之意,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为下句作了铺垫。
4、尾联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互勉。王勃这道送别诗,一洗酸楚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一首酬答诗,是诗人 回赠给诗人 (字乐天)的。
2、“情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哪两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颇具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含义: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情酒长精神”。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这首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中 见豪放,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
25课各诗主旨
1、《杂诗》表面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双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托月寄情,使明月成为诗人的化身,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于贬谪之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关切、思念之情。

七、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中“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据传说,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然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的高耸自不必说,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 。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句蓄势。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的消极事物。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进升华。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通过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整首诗以“静”字贯之。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时分,万物尚未醒来,诗人已登山入寺 。旭日东升,照耀着高山上的树林。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一个“静”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已暗含“静”意,通往的又是幽深的后院,禅房则坐落在花从树林的深处。这是何等幽深静谧的环境!诗人惊叹、陶醉、艳羡之情跃然纸上。
3、“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青山映着朝阳的光彩,使鸟儿欢跃不已、放声歌唱。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里表面写鸟写山,实则写人。诗人赋予鸟儿的情感,借助鸟儿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幽谷清潭令人摈弃了尘世的喧嚣和一切世俗杂念,超然物外,心中唯有清净空灵。此联承接上联,又递进一步;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连心底也“静”了。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全诗至此,这“静”也达到了绝顶境界;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人心静,简直是无物无我。
5、简析全诗如何体现“静”字?
答、清晨时分万物尚睡,诗人已登山入寺,突出“静”;“曲径”已暗含“静”,“禅房”深藏花木从中,环境幽深静谧;“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以动衬静,映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九、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望)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描写)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此句运用拟人手法,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表现出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气势。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这是由远观而近看,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写出泰山雄伟高俊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生发出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30课各诗主旨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2、《登飞来峰》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情。
3、《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写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表现了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伟大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