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风筝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4.风筝

  • 格式:  PPT
  • 大小:  3.06M    43张
  • 时间:  2016-07

《风筝》ppt课件(43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风筝》ppt课件(43页)《风筝》ppt课件(43页)《风筝》ppt课件(43页)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yuān
猜谜语:
天上一只鸟,
用线拴得牢。
喜爱微风吹,
害怕大雨浇。
资料袋:
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在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便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
鲁 迅
走近大家鲁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代表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
《而已集》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集,主要是以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1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的教育思想的强烈批判,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背 景 资 料
积 累 词 语
筝(zhēng) 秃(tū) 蟹(xiè) 蕾(lěi)
堕(duò) 丫杈(chà) 寂(jì)寞
憔悴(qiáo)(cuì) 肃(sù)杀 诀(jué)别
荡漾(yàng) 嫌恶(xián)(wù) 笑柄(bǐng)
可鄙(bǐ) 什(shí)物 惊惶(huáng)
瑟(sè)缩 傲(ào)然 虐(nüè)杀 宽恕(shù)
恍(huǎng)然大悟 苦心孤诣(yì)
shí
什物
什么

shén

è
凶恶
ě
恶心

嫌恶


劳模

模样
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词语。
1.孤独,没有依靠。 ( )
2.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
3.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 )
4.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 )
5.形容忽然醒悟。 ( )
6.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 )
7.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 )
8.坚强不屈的样子。 ( )
9.虐待人而致死。 ( )
伶仃
憔悴
肃杀
诀别
恍然大悟
瑟缩
苦心孤诣
傲然
虐杀

xián 嫌恶

zhuàn 赚钱

jué 诀别

jué 决定

jué 抉择

duò 堕落

zhuì 下坠

shù 宽恕

nù 愤怒

整 体 感 知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我”曾经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一次竟然毁坏了小兄弟亲手做的风筝。
  二十年后,终于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醒悟过来,回想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精神的虐杀”。于是”我”总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
  由此我觉悟到“我”已经永远无法补过,心情依然沉重, 悲哀之至。

2、记叙的顺序有三种,本文是哪一种?
顺序 倒叙 插叙
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悲 哀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此段有何作用?
A、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 托“我”悲哀的心情;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A、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B、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B、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
3、用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我、弟弟的神态动作。
4、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很惊惶地站
失了色瑟缩
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愤怒 即刻伸手
抓断、掷、踏扁
傲然走出
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
专制、盛怒
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
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
同情
5、 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不幸偶尔看到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
惊 异
什么也不记得
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A. 毫不抗争,麻木B. 幼稚纯真,健忘
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 ——主题
嫌恶
风筝

弟弟
悲哀:
弟弟自甘受辱,受辱
而不知,全然忘却。麻木,不觉醒。
(社会谴责)
甘受辱,受辱不知
精神虐杀
忏悔:
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
勇于承担责任(自我谴责)



总结:全文共分为( )部分
一(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二(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三 (5—11):到了中年,意识到错误,当道歉时,小弟已忘却,“我”心情更沉重。
四(12):照应开头,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课 堂 总 结
本文意蕴:
1、手足情
2、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3、“我”的自省精神
合 作 探 究
练习
2.文章结尾与开头有一种 关系。
两段都突出作者 的心情。
照应
悲哀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 作用,
其中关键的词语是
惊异和悲哀。
总领
3.“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春天”: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只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折断踏扁了。
6、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7、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8.“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鲁迅接触科学思想,认识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9、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10、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A、“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B、“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更加感到悲哀。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