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9.*陌上桑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9.*陌上桑

  • 格式:  DOC
  • 大小:  59K    4张
  • 时间:  2016-07

《陌上桑》课文梳理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
(二九)陌上桑
1.文学常识
《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剧色彩的汉族民间叙事诗。选自《乐府诗集》。一名《艳歌罗敷行》,见于《宋书·乐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汉族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日出东南隅(角落) ②但坐观罗敷(只是)(因为)③问是谁家姝(美丽的女子) ④十五颇有余(略、稍)⑤何用识夫婿(什么)(凭) ⑥使君一何愚(多么)
⑦四十专城居(做管理一城的长官)⑧皆言夫婿殊(不一般,这里指人才出众)
⑨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形容举止从容舒缓的样子)
⑩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官名,太守的别称)(徘徊不前)
(11)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请问,问)(愿意,同意)(通“否”,吗)
3.重要文言现象积累
A.通假字
宁可共载不:不,通“否”,读fǒ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
B.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由于;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问;今义:感谢、道谢
(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同意;今义:表示比较两方面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
C.一词多义
坐:(1)但坐观罗敷(连词,因为,由于) (2)坐中数千人(名词,在座)
系:(1)青丝为笼系(名词,络绳) (2)青丝系马尾(动词,系住)
D.词类活用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养蚕采桑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4.主要内容:
《陌上桑》通过美丽无比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邀请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
这首汉乐府民歌,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5.名句鉴赏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诗句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捋髭须”、“脱帽着帩头”、“忘其犁”、“忘其锄”,如此更突出了罗敷的美丽。
6.课文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7.中考链接
A.阅读《陌上桑》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因为 ) ②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请问 )
③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 多么 ) ④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 角落 )
2.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1)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译文:太守亲自去问罗敷:“愿意(与我)同车共载吗?”
(2)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人才出众。
3.诗第一节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作用?(2分)
答: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丽,与后文使君的歹心形成对照。(或:为后面使君的出场作了铺垫和导引。)
4.罗敷为什么要夸耀丈夫呢?(3分)
答:罗敷盛夸自己的丈夫以压倒使君,让不怀好意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相形见绌而逃之夭夭。
5.这首诗表现了罗敷的什么性格特点?(3分)
答:美丽聪明、不慕富贵、不畏权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外貌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

B.阅读《陌上桑》全文,回答下列问题(课文内容见上题)
1.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C )
A.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C.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2.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⑴系:青丝为笼系(  络绳,名词   )  青丝系马尾(  系住,拴,动词  )
⑵下:缃绮为下裙(  下面,方位名词 ) 下担捋髭须( 放下,动词     )
⑶居:夫婿居上头(  处在,动词    )  四十专城居(  长官,名词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译文: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
(2)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译文: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4.说说罗敷是怎样一个人。
答:罗敷是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5.诵读画“_________”的诗句,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答:这八句诗是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侧面烘托。因为正面描写如何美丽还不够表情达意,就需要用侧面描写的客观效果证明,于是就有了写“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他们是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脱帽著巾肖头”“忘其犁”“忘其锄”的。这就更突出了罗敷的美。
6.诗中罗敷夸丈夫官位显赫的句子是: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7.本诗的夸张与细节相结合,使人感到夸张得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
    例如,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乃至“来归相怨”,其动作神态,刻画得很细致,而且夸张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三○)诗五首     1.思想内容或名句分析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第一句以起兴开篇,点明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挂念。第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想象,既饱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将相思情意托付同照两地的明月带给对方,又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真挚友情的深情歌咏,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②《题破山寺后禅院》: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③《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它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襟怀和人生精神,借写飞来峰表明自己的革新主张是高瞻远瞩的正确认识,所以敢于革新,敢于向保守势力冲击。     ④《望岳》:作者通过描写看到泰山巍峨的雄姿而引起的赞叹和遐想,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抱负和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化用了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的意思,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⑤《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下面的诗句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故乡与游子天各一方,但是明月既照游子,也照故乡。看到了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的情怀。虽然古人、今人都看月,但严格地讲,看的不是“同一时”月。因为明月是常驻的,而人生却是飘忽不定的。既然如此,但愿人们生活得愉快(“当歌对酒”),让人生像“月光”那么永久常驻(“月光长照金樽里”)。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无限思念的情怀。诗人与远方的友人“相望不相闻”,虽可共赏明月,却不能相见共语。那么怎么办呢?“我愿化作一道光追随着月光,照到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