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专题一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知识建构
秦朝
汉至元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认识“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夏朝政治的形成
1.夏朝的建立(禹传子启)
2.基本特点:
禅让——世袭
传贤——传子
公天下——家天下
建立奴隶制国家机器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商朝的政治形式
1. 商朝的兴和亡:
商汤灭夏(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结束)
(殷墟——甲骨文——人牲)
2. 商朝政治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②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 西周的建立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2. 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
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最早分封的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巩固奴隶制贵族的统治
享有世袭统治权、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消极: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后来出现强 国兼并弱国的割据混战局面。
春秋时诸侯争霸名存实亡
战国时在兼并战争中走向崩溃
秦朝:用郡县制所代替。
鲁、齐、燕、卫、宋、晋等
子弟(姬姓王族)、 功臣、先代的贵族;
目的:
权利:
义务:
作用:
解体:
诸侯国:
分封的对象:
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
解体表现:
提示:分封制不仅在周代实行过,很多王朝在初建
过程中实行过分封制,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
中的“国”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明代的燕王朱棣
(明成祖)也是分封制的王侯。
(1)概念: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3.西周的宗法制
(2)特点:
血缘与政治结合;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大宗、小宗体系;等级森严。
(3)目的: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维护等级秩序和贵族的特权,以保证统治的稳定。保证分封制和王权巩固。
(4)实质:
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一种等级制度.
(5)影响:
对当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对封建政治的影响(皇位继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级观念,重视人情)。
对后世: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祭黄帝陵,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等),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但也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等。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核心
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上的体现
4.西周的礼乐制
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祀、宴请等,制定一些规则和礼仪,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5.西周的选官制:
世官制。即实行贵族世袭的“史卿世禄”制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规则;周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1)世袭制度。
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
西周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的世袭权利等。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C
习题
练习巩固: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3.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A
D
习题
4.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如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王位世袭 B.等级森严
C.有浓厚血缘色彩 D.中央高度集权

5、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
A、功臣 B、殷降族
C、同姓亲族 D、殷商旧族
D
习题
C
6、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
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3分)
作 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稳定社会,巩固统治。(3分)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
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分)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可以拓展史料来源(或是独特的史料来源);
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高考真题:

1.(08广东)右图是明清古建筑
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B
A
习题
3.(2013全国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习题
4、(2013山东)《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5、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B
习题
C
6、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C
习题
7、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2013广东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C
习题
B
9、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0、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C
习题
B
第二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制度
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2)基本内容:
A、皇帝制
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
制度、三省六部制
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封国制、行省制度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分散的自然经济)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3)基本特征:
(4)原 因:
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从决策到立法、司法、行政、官员任免等独断随意、借助神权、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5)基本矛盾:
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总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
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
控制思想,阻碍进步
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
(8)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
★基本线索: 萌芽 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西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强化并衰落:明清。
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
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1)萌芽——战国: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
的需要。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被秦始皇采纳.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秦统一的条件:
大国兼并局部统一
民族融合趋势
人民厌战
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嬴政的个人才能
东到大海
北至长城
南到南海
西到陇西
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人民共同愿望。
(2) 确立:秦朝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
③郡县制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中央官制)
三公
九卿
关系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配合、牵制
郡→县→乡→里
④制定法律 秦律
目的: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央官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郡县制
中央 皇帝
郡尉
郡守
监御史
县尉
县令
县丞
有秩
三老
啬夫
游徼
亭长
里正






郡县制
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
分掌行政、兵事
和监察职责
有何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地方权力
中央权力
集中
集中
皇帝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同步练习
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C、疆域的拓展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5、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
A、以什伍为基层单位 B、职位由朝廷任免而非世袭
C、以编户为基层单位 D、直接接受朝廷命令和监督
6、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加强监察地方)
(3) 发展演变:
1、汉
中央:
地方
思想:
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郡国并行制
目的:加强对地方控制
影响:“王国问题”
解决:酎金夺爵
武帝“推恩令”
刺史制度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皇 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两汉的内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7、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独尊儒术
8、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9、东汉末年,规定刺史可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兵权。这一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引发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B、缓和了宦官外戚之祸
C、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10、“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C、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B、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3) 发展演变:
2、隋唐
中央:三省六部制
内容
中书
门下
尚书
关系及作用
分工合作,牵制监督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决策)
(审议)
(执行)
地方
州县两级 道、州、县三级
藩镇制度
(隋)
(唐)
(3) 发展演变:
3、宋
地方
中央
设立二府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选编禁军(强干弱枝)
削实权
文臣任知州,
通判监督
制钱谷 转运使(消除割据物质基础)
路、州、县三级制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军政机构)
(财权)
( 行政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 宋代的各级地方机构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3) 发展演变:
4、元
中书省
中央
地方:行省制 (下设路府或州县)
枢密院
宣政院
(最高行政机构,行使相权)
(最高军事机构)
(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3)发展演变
5、明朝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制度的创立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
(胡惟庸案 1380)
(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确立内阁制度)
明仁宗始 (权力渐重)
要区分“票拟”与“批红”
(3) 发展演变
6、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的设置
军机处设置
(清初最高权力机构,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期)
设置
特点
影响
(雍正 用兵西北)
(简、速、密)
(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封建社会:层层集权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地方分权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推恩令
酎金夺爵

中央集权
皇权与相权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汉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除宰相制
皇帝制度
特点
皇帝称号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11、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
12、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13、汉朝、宋朝、明朝官职的相似之处包括
①以考试办法选举官吏 ②推行监察制度 ③加强皇权 ④分散地方官职权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1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建立起“中朝”
B、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的差异主要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B
15、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7、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B、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二府三司制 D、清初设立军机处
18、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下列更全面地反映了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特点的是
①宰相制度的废除 ②内阁的设立 ③军机处的设置④官僚主义、贪污腐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