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课件免费下载《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课件免费下载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晚清)经济结构的 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条件。
④导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买办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自然经济解体本质上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其解体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面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
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1)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略。
(2)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以多元史观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1.革命史观:
它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发展。
3.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的特殊产物。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沿江以至部分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材料二 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三 1984年2月,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年,大连、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1)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
(2)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3)1984年开放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围绕近代通商口岸和沿海开放城市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①紧扣主题,观点明确;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通商口岸是在华外国人主要集中地,西化程度较深的城市;外国人享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全球联系视角: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影响:便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全国起探索和示范作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9世纪60——90年代)
(1)原因: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②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目的(主张):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
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区别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①未能使中国实现富强,其根本原因是……
②但有积极作用:引进、培养、刺激、抵制、瓦解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因为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所以缺乏发展动力。制造总局的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员工大多缺乏生产积极性,他们又不重视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不高,如生产的炮弹箍不合格,战时要锉平后才能使用,北洋海军在战斗中深受其害。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版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背景、时间、代表企业、影响
概 念 辨 析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主要指由中国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2)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1)一个“变”:主要是指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在鸦片战争后的30年间表现得更明显。同时每一种经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或呈上升趋势,或呈下降趋势。
(2)两个“化”:一是指全球化,即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密切联系。二是指近代化,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化。
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经济的“一变”、“两化”
易混易错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史论共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资在华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产生。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其基本内容:
(1)“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海地区。
(2)两个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
(4)七个阶段: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残酷打击、陷入绝境、新的春天。
近代中国的几种主要经济结构形式的发展演变及相互关系
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经济形态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它主要通过中外之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确立的经济秩序来获取高额利润,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属于封建性质的近代工业。但它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使生产方式开始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英美帝国主义侵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相互关系
(1)自然经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又瓦解着自然经济。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因此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而且近代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中国仍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业国。
反映了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因素,杜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
《老人与梦》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2005年的大年初一,110岁的百岁老人张振国从新加坡回到了他那从前熟悉的故乡——南京。100年过去了,桃花依旧,人面全非。他牵着一条叫“梦”的狗,颤动着身体站在扬子江边上,那滔滔不尽的江水似乎述说着他那坎坷曲折的人生……
片断一 1895年的秋天,在南京一个姓张的农村家庭里有一对孪生兄弟降临人间,父亲给哥哥起名为振国,弟弟名为兴业。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父亲像很多憨厚的农民一样,变卖了所有的家田得到了3000元,在南京郊外开了一家小型的丝织厂。几年下来,工厂越做越大,总资本在一万元左右……
1.从父亲“弃农从商”这件事,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2.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因素有助于父亲开丝织厂呢?
 
3.张氏企业等民族企业的兴办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片断二 1911年17岁的张氏兄弟,刚刚接受了革命洗礼的兄弟俩,全面接手了父亲的生意,生意非常红火,进入了“黄金时期”,总资本达到十万元。
1.张家的生意在此期间获得了大发展,你知道他们遇到了什么机遇吗,除了此机遇还有什么因素促使其有了大发展?

 
2.有人提醒,你们的企业还存在隐患,不要高兴得太早。你替其分析一下隐患何在?
机遇: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因素: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家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
片断三 在苦苦支撑了几年后,1927年,张振国终于在南京盼来了蒋委员长,在他的带领下,张氏企业又重新恢复和发展,总资本达10万元。1937年的一声炮响又改变了他的命运:国家碎了,兄弟死了,工厂被抢占了,张振国在极度的悲伤中,揣着仅有的5万元只身毅然去了重庆,开了一间“振国”丝织厂,由于要支持国家打仗,税收很重,他的工厂一直处于亏本状态。
3.“1927年,张老人在南京盼来了蒋委员长”是指代什么呢?这个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1937年一声炮响”是指什么事呢?我们的民族工业为此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5.从张振国在重庆开设的“振国”丝织厂的名称来看,支撑老人从灾难、悲伤中站起来的因素是什么呢?在重庆的工厂亏本的实质原因是什么呢?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
爱国主义情感;官僚资本的压迫。
片断四 1945年8月,50岁的老人哭了,继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高呼:“熬出头了!有救了!”……2年后,老人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拉着一条狗(梦)坐在了前往新加坡的渡轮上,深沉地望着扬子江,唠叨着:爸,弟弟,振国对不起你们,振国不亡于鬼子,而毁于老蒋啊,振国对不起你们啊……梦,咱们走吧……
6.试想老人及其工厂的命运,并分析其原因。
 

7.综合以上内容回答:
(1)在故事《老人与梦》中,梦是指什么呢?

(2)结合故事,整理所学知识,分析张振国老人的梦因何而起,又因何而灭?

(3)当“梦”灭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何去何从呢?
命运:张氏企业陷入破产、倒闭绝境。原因: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乱以及国民政府的经济掠夺等
发展资本主义,实业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