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高考考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
3、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4、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5、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的演变
原始阶段: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形成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何谓刀耕火种?我国南方直到何时还存在?
联系手工业经济有关知识,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铁制农具?从农业经济分析秦国为何强大?
两汉时期:二牛抬杠至一牛挽犁
1、耕作方式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唐代:曲辕犁
1、耕作方式的演变
曲辕犁的使用有何优点?
古代农具的演变
2、耕作技术的进步: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3、灌溉工具
(1)春秋战国:戽斗
(2)三国:翻车
(3)隋唐五代:立井水车(北方),高转筒车(长江流域)
(4)宋代:水转翻车
(5)明清:风力水车
灌溉工具
4、水利工程的兴修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传说
(2)战国:李冰-都江堰 郑国-郑国渠
(3)汉代:关中地区灌溉渠规划合理;
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
(4)汉代:王景治黄河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都江堰
都江堰建造于何时?地理位置?有何作用?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建设于战国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既防洪又灌溉,发展了川西农业,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统一创造经济基础。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从材料中可知,开凿郑国渠最初的动机是什么?最后起了作用?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500亩。
东汉王景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有何重要意义?
概括教材内容,分析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耕作方式的演进
生产工具的革新
灌溉工具改进
水利事业的发展
5、古代的土地制度
特点:地主占有土地,以地租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获得很少一部分;地权与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破坏。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①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③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④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分散性
落后性
封闭性
脆弱性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商品经济的发达
课堂训练
1.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 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课堂训练
C
2.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3、《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C
C
4.《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5、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B
C
6、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7.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
D
C
8.《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唐
9、《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
A.航行 B.灌溉 C.军事 D.排洪
D
C
10、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1.《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B
D
12.《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对此话理解合适的有(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生活状况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心态
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强调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13.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③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 ④使用高转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C
14.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C
1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C
高考考点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知道古代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列举古代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的发展史实
3、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手工业的类型:
家庭手工业
田庄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特点:
地位:
背景:
内容:
地位:
由政府垄断,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
工具:陶纺轮、骨梭、骨针、骨锥
原料:麻和葛
商朝:祭祀蚕神;玉蚕;
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周代:“妇功”为国有六职之一
考古: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周时期
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相当重要
汉代
花色品种:《说文解字》提到的字20多种
精品: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褝衣、起绒锦
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远销地中海地区
影响:后代沿袭汉代技术,并进一步发展
唐代
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丝织业为主)
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新的提高。
(棉纺织业为主)
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元代
黄道婆对纺织工艺的革新,推广传授织造技术
棉花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明代
◆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主要特点
从原料看:
从经营形态看:
从发展程度看:
从发展趋势看:
麻、葛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
官营、地主官员私营、农民家庭
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是中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2、先进的冶金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小件铜器,不是生产工具
青铜时代:夏商周
出土地点分布广;
生产规模大;
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铸造工艺水平高。
(1)冶铜业
春秋晚期:已知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发展
汉武帝时代,铁业官营制度
燃料:春秋用木炭,汉代开始用煤
供风形式:自然通风——人力皮囊
——畜力鼓风——水排(东汉、杜诗)
南北朝时期:灌钢法
北宋:明确记载以煤作燃料冶铁
(2)冶铁业
2、先进的冶金技术
陶器
原始时代——彩陶、蛋壳黑陶
唐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
商中期到东汉晚期:陶——瓷的过渡阶段
瓷 器
商代(一种釉陶)——原始青瓷
东汉末期——成熟青瓷器
唐代——“越青邢白”两大系统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
唐晚期——首创釉下彩绘工艺。
康熙年间发明,雍正时期达顶峰
——粉彩瓷
宋以来——五大名窑
3、陶瓷业 (先有陶后有瓷)
新石器时代工具: 陶纺轮、骨梭、骨针、骨锥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半个蚕茧
商代玉蚕
甲骨文中与蚕丝有关的字
绒锦
陆上丝绸之路
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
蛋壳黑陶
色彩绚丽的唐三彩
东汉—青釉布纹双系罐
唐青瓷 上海博物院藏
唐代釉下彩绘瓷水盂
定窑
钧窑
景德镇窑
龙泉窑
耀州窑
定窑:在河北曲阳,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胎质薄而坚硬,瓷釉洁白莹润。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有玉质感 ,如象牙之白 ,见“竹丝刷痕”。
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开片较大,为冰裂纹或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叫百圾碎。
景德镇窑:在江西景德镇。宋真宗下旨将景德镇瓷器进贡朝廷,并将自己的年号赐作景德镇瓷器底款,在瓷器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四字。景德镇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品为大宗,饮食具酒具最多见。瓷的品种以青白瓷为主,独具一格,享有盛誉。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胎薄坚致,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泛青 。
耀州窑瓷器: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釉色青翠、釉质细润,施釉亦较薄,釉色深浅多变。有的稍绿一点,有的稍黄一些,但均为青中闪黄色,不论釉深浅都含有黄的成分,否则就不是耀州窑而是其它窑的青瓷产品了。
清代粉彩瓷
海上陶瓷之路
分朝代整理我国古代手工业重要成就
夏商周:祭祀蚕神;指导蚕桑的专职官员;“妇功”
青铜器的铸造
原始青瓷出现
春秋战国:人工冶炼铁器;炼钢和淬火工艺
汉代:丝织技术发达;丝绸之路
汉武帝铁业官营制度;
冶铁用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东汉的青瓷器。
南北朝: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
唐三彩风行一时
邢白越青,景德镇和大邑的白瓷
首创釉下彩绘
分朝代整理我国古代手工业重要成就
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丝织工艺新
明确记载用煤作燃料,冶铁业效率高;
制瓷技艺大放异彩,五大名窑
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推广织造技术;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明清: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康熙年间发明的粉彩瓷器
分朝代整理我国古代手工业重要成就
课堂探究: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材料一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我们”是同时代的佼佼者
材料二
家庭纺织
材料三
官府纺织作坊
民间冶金作坊
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劳动关系。

——新经济因素出现
材料四
论从史出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堂探究: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1、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2、技术先进领先世界
3、多种经营形式并存
4、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探究思考
1、冶炼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1)生铁冶炼及其他冶铁炼钢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在手工业三大行业中有哪些领先世界的发明或技术?
1)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使冶炼技术大大提高;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探究思考
阅读理解
技术落后,规模受限
弊端
2、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什么?
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是什么?
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生产(家庭手工业和专门的手工业生产)
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
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之一,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补充,手工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也为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并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左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A.西汉 B.东汉
C.北宋 D.元朝
2、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4、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
A.丝 B.棉 C.毛 D.麻
5、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6、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
7、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
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8、请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瓷器出现的顺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9、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
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10、2010年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 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1、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
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B.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12、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14.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C
15.《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A
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清雍正年间)
彩陶人面鱼纹盆
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该衣薄如蝉翼,重仅48克。
青铜鼎——商代后期,炊食器。
战国时期铁锄
问题:仔细读图,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分析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和经营特征。
南宋·刺绣海棠双鸟图
(现存辽宁博物馆)
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例如:最先发明丝织技术
2、种类繁多,工艺先进 例如:金属冶炼、纺织、陶瓷业等全面繁荣,领先于世界。
3、行销海外,影响深远 例如:丝绸之路,丝国、瓷国的由来等
经营特征: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和家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曲折发展,明中后期开始占主导地位,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研讨】
“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现在国外用动物骨头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案新颖,细腻精美,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瓷的钱。我们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遗产,老是搞仿古没有出路,总要走进死胡同的。我们必须在实用瓷的开发上下功夫,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夺回国际市场。”在读了这段材料以后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思路:发展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常胜不衰的法宝。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先进技术,敢于创新和突破才能会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始终处于时代前列。
高考考点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
2、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
3、概述古代商业都会的崛起的史实;
4、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A.商人的活动
远古时代,已出现商业交换。
商代有初步发展。
西周商业进步,流通的货币有骨贝、铜贝。“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富商和商业中心。
B.商运活动
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社会交往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
唐代:
陆路商运发达,沿途有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场所。
水路航运:长江航运发达,“俞大娘航船”南至江西,北至淮南。
宋代:海外商运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和北非。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之一;益州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C. 会馆和商帮
会馆:明清时期,主要在京城、省城、大商埠。是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 交际的场所。
商帮:同一地域的商人结成商帮。明清势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张籍《贾客乐》
想一想,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
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