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指导
  • 资料信息
  • 科目: 

    班级管理指导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8

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如何让自己更优秀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本文是童其林老师发表在《中学数学杂志》上(2007年第6期,双月刊),觉得挺有意思,转来时赏析!

在座的各位骨干教师,应该是优秀的,如何让自己更优秀?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作为骨干教师应该更有学习愿望,更想在教育教学上有所突破,在教育评价与测量,教学研究与选题,教育改革的了解,论文著作的写作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一个优秀教师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影响和发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自信的、竞争的、人道的学习者,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有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1 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无论谁担任校长,优秀教师都有强烈的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或合格公民的冲动。热爱教育事业属于思想道德的范畴。

例1  有个教师专业素质很高,同行解不出来的题目,到他手上便有了答案和过程,可他的教学成绩却落后于同年级的老师。为什么?因为他把教书育人当成饭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校要求的会做,没有检查没有要求的就不去做了,自己被动,学生受苦。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教师是否有教好书的欲望和激情的问题,不是智力能解决的,它在于人的心灵,与教师的爱、情商、态度和价值观等有关!

例2   在多年前十分畅销的书籍心灵鸡汤第一卷上,有一个颇为令人回味的小故事:25年前,某大学社会学教授组织学生在一个城市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环境,并对这些孩子的前途进行预测,结果认为他们将“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并进行了后续调查,却发现除有20名男孩搬离或去世,剩下的180名学生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许多人成为律师、医生或商人。这位教授感到很惊讶,便向曾经接受调查的年轻人询问:“你今天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又找到了这位仍健在的老师,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贫民窟里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慈祥的老太太微笑的回答:“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是啊,爱是最神奇的一个力量。是啊,师德是教育的灵魂,而师爱又是师德的核心。

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正是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成就了他们。

2 优秀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智力和解题能力

这是理科老师的共同点。智力越高就越有利于钻研教材、研究问题,也越容易掌握知识,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智力高的老师容易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有的教师辅导怕学生,就是智力欠佳的表现。

我们要求学生要开发智力,其实教师也要开发智力,加强解题训练。通过解题发现问题,通过解题提高我们的能力。

说到训练,又想起一件给人启发的事:据报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上班的时候,每天都要做几道高等数学题,以此来训练自己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质。的确,“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教人聪明的方法”,这对格林斯潘取得事业成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3 优秀教师善于理解学生

理解万岁!理解是人的美好情感和共同愿望。只有理解学生,才能更容易教育学生。比如,让我们来理解“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接收教师的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这一问题:

原因之一:身体不好或家庭发生变故,或学习基础差。

原因之二: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就随便,注意力不能集中,对教师的讲授充耳不闻,对教师的书写视而不见,对教师的点拔启而不发。

原因之三:误解教师的某些信息。只要留意就不难发现好学生也常常拿着课堂上已经讨论过的问题来问。显然,这不是不注意听讲所致,这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信息产生误解造成的。比如受到负迁移的干扰,比如只看到了问题的正面,背面、侧面、反面却发生偏差。具体来说,比如在研究奇偶函数的反函数时,对奇函数不一定存在反函数(如奇函数y=sinx在实数集上就不存在反函数),而偶函数却不一定没有反函数(如偶函数f(x)=1(x=0)就存在反函数,其反函数为f(x)=0(x=1))学生便难以接受。又如,若由A能推出B,则A是B的充分条件能很好理解,但同时还有B是A 的必要条件却百思不得其解。

由此可知,不仅基础差的学生在接收信息的会产生偏差,就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所理解的概念、性质、法则等,也经常失准,以致思维受阻,理解误入岐途。为此,教师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原因之四:信息中断。倘若学生紧锁双肩,时而翻书,左顾右盼;时而询问他人,这说明他不仅是思维堵塞了,主要是信息中断了,原因是仍沉溺在课间的兴奋之中或想到了别的事情。

这一切要求教师随时从学生的外部特征,体察到学生的内心变化,组织好教学,提高质量,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接受教师信息这一方面来。

原因之五:信息太多,思维跨度过大。

“满堂灌”,没有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余地,则容易引起过度紧张和疲劳,以致学生到了难以吸收消化,结果事与愿违。

电影《云上的故事》有个很有趣的情节:一群富人想从低处搬到山顶去住,于是请来工人搬迁,工人们走着走着就停了下来,无论怎样催促,他们就是不走。过了很长时间后,他们才开始走。到山顶后,富人不解地问:“你们刚才为何不走?”回答是:“刚才走得太快了,把灵魂落在后面了。”

此言,让人拍案叫绝:此语,更令人思索。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也有灵魂落在后面的问题?不少同学不是学不懂,而是学习速度太快了,跟不上。如果有让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就更好一些?灵魂和身体就能同步?

事实上,追求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不科学的。

原因之六:教师的讲授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才容易接受,倘若教师一开始就来了解题的“绝招”,就感到唐突。只有在讲清楚了常规方法之后,再给学生一些巧妙的解法,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能力才有基础,再说,“淡化技巧”,也是现在新课程和高考的追求。

原因之七:对教师反感。“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优秀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4 优秀老师善于评价学生

这不仅仅涉及教学评价,还有教育评价。评价是教育主要存在形式之一。评价有导向、激励、调节(反馈)、检查、甄别、筛选等功能。现在的评价更强调甄别功能,忽视了导向和激励功能。

例3 台湾作家三毛(原名陈平)在她的著作中曾记录这样一件事:初二的时候,我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考试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因为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习题演算下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开始时,她当作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取笔蘸进墨汁,在我的眼晴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凉凉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哄大笑。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其实,数学也是需要记忆的。日本的野口悠纪雄博士在他的《超学习法》中提出:“应考数学要用背诵法。”这一观点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三毛发现了老师出题的方法,并且能完成题目的解答(即背出来的),说明她是聪明的、有思考的,应该鼓励才对。老师应该通过这件事指出三毛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但这个老师的处理方法,实在对三毛不公平。别人考得好,为什么我就不能考好?别人能进步,为什么我就不能进步?老师的做法,把一个纯洁的心灵摧残着鲜血淋漓。我想,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三毛后来的性格发展,包括她的厌世,不能说没有一定的联系。

小鸟已飞过,天空仍会留下痕迹,何况是心灵的天空!

台湾另一位作家席慕蓉也遇到类似问题,但她的数学老师处理方式却是积极的:在初三临近毕业的时候,全班就她要补考数学,席慕蓉为了能够过关,用了几天晚上背几何课本,老师在席慕蓉下午要补考的上午,突然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训练四个题目,许多同学帮助席慕蓉,席慕蓉把这四个题目的解答都背下来了,结果在下午的考试中答对了三道,她终于顺利毕业了。虽然老师的做法值得争议,但显得人性,对她后来积极的创作是影响巨大的——她的诗歌充满了对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我想与她这段经历是有千思万缕的联系的。

的确,老师的评价也要小心,要尊重、理解学生。

数学可能是冰冷的,但人应该是热的。又想起一个很人性的事情:如果有两个人落水,且都已昏迷,一个是成年人,救上来的成活率有65%,另一个是儿童,救上来的成活率只有11%。你只能救一人,你会选择救谁?这是电影《机械公敌》里提出的一个问题,结果机器人救了成年人,因为那更科学,更理性,而人类选择了救儿童,因为那更符合人类善良的感性。

例4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国境之间,七日未进食。弟子颜回讨到一些米煮饭。饭熟了,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饭吃,当颜回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有看见刚才的事,说道:我方才睡着了,梦见先君,他说只有清洁的食物才可送给人吃。颜回知道老师在怀疑自己偷饭吃,便禀明老师,刚才是柴灰落进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就把那些脏了的饭抓来吃了。孔子这才发现错怪了自己的学生,慨叹道:“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晴,看来眼见的也未必都真实啊!”

这个小故事蕴涵着一个道理:仅从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是很容易失误的。有时,也要给学生申诉的权利,老师不要太武断。

评价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评价也要有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比如,对插嘴怎么处理?

例5 某校一个物理老师在讲导电物质的,有个学生插嘴说:“尿会不会导电?”当时,这个老师没有理睬这个学生。课后,却对这个学生很生气,认为这个学生在捣乱课堂。其实,我感到这个学生虽有调皮的一面,低级幽默的一面,但也有其认真听课,懂得知识迁移和富有想像力的一面。水会导电,尿其实就是水的成分,所以他的插话并没有偏离老师的问题,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当时,如果老师也幽他一默,对他的插话进行正确的评价,或许这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在大增强。

例6 一位优秀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同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这到这里,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不给他机会,而这位学生的手也一直举着。众目睽睽之下,那位优秀老师终于招架不住说:“某某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

那位老师很是愤怒:“你如果写出这个字来,我当着大家的面,一口把它吃掉!”那位学生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叶”字。那位老师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她愤然回到办公室,……。其实,叶的繁体字带有“木”字,因对峙中的师生皆缺乏这一认识,才导致了那令人难堪的一幕。

这涉及到老师的知识面问题,如果当时叫学生查查字典就好了!其实,学生也没有错,他学的是简体字啊。其实,把老师自己问住了,老师应该高兴才对,因为它说明了学生的进步和超越。

优秀的教师不怕学生的插嘴,也喜欢学生的插嘴,通过插嘴发现学生的亮点,通过插嘴调节课堂,为我所用,而水平较差的教师却害怕学生的插嘴。

5 优秀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教育的起点,又教育的目的。有的老师把有兴趣的学生教得没有兴趣了,就是一种失败。柏杨有一句话一针见血:“中国人爱上学,但不爱读书。”“爱上学”说明中国人希望接受教育”,“不爱读书”则是并没有对知识发生真正的兴趣。从这方面讲,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中国人上学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而并不是自觉地去追求真理。这样的教育在文化继承方面的功能达到了,但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功能却大大削弱了。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吴文俊院士在获奖后答记者问时,有一段动情的话:“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个姓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几何级数的跳跃,最终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生职业。”

读了这一段话,我想,身为教师的我们都会引起激励或喜悦。

怎么激发兴趣,方法很多,比如利用数学中的艺术美,利用数学史、数学运用等。

其实,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而新教材是激发兴趣方面有作为的,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我们应该明白:激发兴趣比直接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6 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也追求智慧,更启迪人生

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可是,我们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更多时候把这个最基本的目的当作唯一的、甚至是最高目的。

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不仅要使蒙昧者得之启蒙,获得思想,还要自觉地成为智者和思想者,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通过教育,人要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人以外的任何生物,更不是他人的什么工具。人格残缺者不能做教师,生命处于迷蒙状态的人同样不能做教师。

低层次的教师只教知识;中等层次的教师既教人知识,又教人智慧;高层次的教师不仅教人知识、智慧,还能为学生解读人生。所以,教师的水平是划层次的。

虽然许多教师未必能达到高层次,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至少要达到中等层次,追求智慧的教育,并不断为学生解读人生。

什么是智慧呢?词面里说,智慧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好的知识体系。”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实际上,衡量智慧的标志便是创新。

例7 有位科学家给两名助手一人只灯泡,要求他们各自想法求出这灯泡的体积,其中一位很快得出了结果,他找来一只烧杯注满水,把灯泡没入水中,然后拿出灯泡,根据烧杯不空出的部分,很快就计算出了灯泡的体积。另一位对灯泡用尺子测量用公式计算,忙了半天,也没有忙出个结果。第二位助手并不缺少知识,但他缺少智慧。他迷信书本上的知识,却不知道灵活运用。而第一位助手能变善化,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巧妙嫁接,有机融合,把棘手的难题转变为简单的操作,使问题迎刃而解。智慧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区别也行就在这里。

例8 一个孩子掉进盛满水的大缸里,怎样救他?缺乏智慧的人,爬进去缸里救人,而拥有智慧的司马光却通过破缸救出了孩子。前者的思路是让人离开水,后者的思路是使水远离人。这是逆向思维的灵活运用,留下了“司马光破缸救孩子的千古佳话”,充满了智慧。

例9 有位老师问一个学生:“你能用三刀把西瓜切成六块吗?”学生很容易就回答清楚了。老师再问:“能用三刀把西瓜切成二块吗?”学生楞在那里,摇摇头说做不出来。其实你只要想想街头摆西瓜摊的人给你看看西瓜里面红不红,划一个三角形的口子,不就是用三刀把西瓜切成两块了吗?这需要观察,需要联系实际,也就是说需要智慧。

7 优秀教师会学习,能创造

什么是高素质?会学习能创造就是高素质。会学习的教师心灵更丰富。有更多的笑脸和阳光,学习也能使教师更好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如何使世界更加美好?从而影响学生。当然,我们的老师都在时刻影响学生,有是即时的,有的是一生的。

读书学习是教育力量的最主要来源。教师无论读多少专业书,也代替不了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书!对人生,对生活的探索是教师的必修课。

怎样创新,我觉得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关于创新的比喻很值得我们借鉴。

例10 有三座庙,每个庙里都有三个和尚,并且每座庙离水源都较远,都面临着“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第一座庙的和尚用了接力挑水法,搞了“机制创新”,天天水都吃不完。第二座庙的和尚订了新的庙规,谁挑的水多,晚上吃饭时多加一道菜;谁挑的水少,晚上吃饭没有菜吃。因此,大家争先恐后去挑水,水也吃不完,这就是“管理创新”。而第三座庙的和尚,利用当时的竹子和木材,架设了简易的自来水管道,又快又有力,水更吃不完,这就是“技术创新”,……

其实,教师的劳动就是创造性的劳动,特别是数学教师,更是如此,比如解题就是创造性的工作,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更好地教育学生。

像教法创新,学法创新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比如“接受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的研究与适用问题,就值得我们探索。

目前,我们老师大量使用的还是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教材强调探索性学习。其实无论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索性学习都应该做到有意义的学习,都要使学生理解。比如,有的学生把1/2+1/4写成(1+1)/(2+4)=2/6=1/3。为什么错了,却不知道。如果作个形象的讲解:一块糖分成两半,你拿一半,我拿一半,再把我的一半给你,你就占了3/4,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了!

有些概念该老师讲授的,还是要老师讲授,有些学生法多样或答案多样的问题,该让学生探索的就应该让学生去探索。

鲁迅于1925年《青年必读书》中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来,与实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和厌世。我以为是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但却告诉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积极进取的书,博爱的书,健康的书。

《圣经》说:“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博爱、关注人生与人类,始终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8 优秀教育善于进行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专家”的桥梁,是教师不断成长的“源头活水。”

教育科研就是应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此解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要进行教育科研,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站在新时代的前沿。而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很多,有的人是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有的人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有的人是通过写作(比如丘吉尔)来进行学习的,有的人是通过听自己说话来学习的,有的人是通过实践来学习的(比如像爱迪生),当然更多的人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的。

进行教育科研必须关注教育新理论、新动态,象元认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研究性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生命教育、学习策略等理论和实践都要有所关注,并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见解。

我想,文章要被编辑看中,质量是关键。一是强调问题性,角度明确且恰当;二是超越性,类似文章刊发少;三是启发性,想到了其他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深度性,强调深度。

文章要有新意,哪怕只有一二个观点新颖,也会让人耳目一新;还要有深度,让一部分人想想之后还不明白。我觉得关注时代,关注热点问题的文章比较容易发表,比如现在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生命教育等问题。

9.优秀教师应该是个全面发展的人,对生活充满情趣的人。

教育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师的知识是全方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学科本身,应该是全面的,大到你对联合国的看法,小到你的穿衣打扮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隐性知识),而一个知识狭窄的教师与一个知识广博的教师,对学生心灵的打开程度是不一样的,前者就事论事,后者却旁征博引,风趣幽默。

华罗庚酷爱文学,是个出色的诗人,王梓坤院士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我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我将一事无成。”音乐是世界语,是能打听人心的东西,也是直抵心灵的艺术。

“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艺术可以激发创造思维,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而使科学越来越“艺术化”,可以这样说,年轻的文艺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伟大的历史人物,一般均有良好的全面素养。

挪威诗人约恩松在纪念数学家阿贝尔写的诗就很美;

数的科学,像时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逝

融于永不消失的晨曦,是千变万化的数字

她们,像雪一般纯,比空气更轻

却强于整个世界,其值无价

她们带来的是一片光彩

其实数学也是可以生活化、艺术化的,请看一首诗:悲伤的双曲线

如果我是双曲线

你就是那渐近线

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

你就是那坐标轴

虽然我们有缘

能够坐在同一个平面

然而我们又无缘

慢慢长路无交点

 

为何看不见

等式成立有条件

难道正如书上所说

无限接近不能达到

 

为何看不见

明月也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一种无望的爱情,显得贴切生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教了那么多东西给学生,但我们不应忽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生幸福!

10 优秀教师善于与人合作

“微软”在面试录取员工时,考官们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问题:(1)是否够聪明?(2)是否有创新激情?(3)是否有团队精神?(4)专业基础怎样?“摩托罗拉”则注重对人品的考察,强调团队精神。公司认为,一个品行欠佳的人会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弥补他对公司整体造成的损失。由此可见,品行的重要性,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强调合作,并不是要忽视个人的创造性,只有既独立又合作,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