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课外读物>名人故事
  • 资料信息
  • 科目: 

    名人故事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8

苏联名人趣味故事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苏联名人趣味故事(作文素材阅读)·

                    
                   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的“霸道”                 

    沙俄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1709~1762)在治国方面留下很多值得称道的功绩。但是,对于粉红色,她有垄断性的嗜好,颁布了一项霸道的敕令,严禁国内任何妇女穿着粉红色的服装——不管是上衣还是裤子。若有谁违反了这条禁令,就被处以严刑。女皇标榜自己是死刑反对者,但关于粉红色的问题,则有例外,犯禁的人或被砍掉四肢,或被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

 

风流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

叶卡特琳娜二世(1729—1796)和丈夫彼得三世都是德国人,不是俄国人。彼得大帝的长女安娜嫁给德国一位公爵,生了个儿子,即彼得三世,彼得大帝的次女伊丽莎白的未婚夫也是一位德国人,但不幸的小伙子死于天花,因此,当1741年伊丽莎白成了女沙皇后,由于无嗣而将安娜之子立为皇储。叶卡特琳娜原名费戈珍,乃是伊丽莎白未婚夫妹妹之女,14岁时与母亲来到莫斯科拜见伊丽莎白女皇,从此成为俄国人。

  1745年8月,16岁的费戈珍与皇储彼得大公结婚。她为了达到登上御座的目的,奋斗了18年,诀窍是三个“一”:一心俄化、一个儿子、一支军队。小夫妻婚后感情并不好,妻子遇到了意料之外的不幸,由于生理缺陷(包皮过长),新婚后彼得不能履行丈夫的义务,费戈珍长期过着童贞生活,自然谈不上生儿育女,没有儿女,也就很难有皇冠。七年后,在伊丽莎白的默认下,叶卡特琳娜有了第一个情夫。过了两年,生了个男孩保罗,他就是后来做了四年半沙皇的保罗一世。有趣的是,经过外科手术,彼得大公消除了生理缺陷,他也有了情人,即官廷女官沃沦佐娃。这女官奇丑无比,人们形容她象一个劣等客栈的女佣人,而彼得害过天花,是个麻脸,又长又瘦象个稻草人,两个人打得火热。

  彼得三世继位后,一心爱他的丑情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骂叶卡特琳娜,并下令幽禁她。这时,叶卡特琳娜凭她平日的风流勾当,结交了不少握有实权的贵族、军官。她利用一个情夫——禁卫军中尉,发动官廷政变,软禁了彼得,自己当上了女沙皇。

  叶卡特琳娜当上女皇后,情夫越来越多,她利用情夫的力量稳定国内局势,进行对外扩张。她勾搭上波兰驻俄的一位外交官为情夫,然后扶植这位情夫作了波兰的傀儡君主。波将金是女皇工作上的重要助手,自认是第十六位面首(女皇则说是第五位),传说他曾与女皇秘密结婚。这位彪形大汉比女皇小十岁,是个独眼龙,意志坚强,精力旺盛,颇得女皇的欢心。相处两年后,波将金敏感地觉察到女皇对他感情的微妙变化,于是物色了一位年青英俊的乌克兰人代替自己,女皇欣然接受。从此之后。波将金不但是朝廷重臣,而且是女皇的面首掮客,为女皇与情夫拉皮条。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女皇赏赐他8万名农奴,大批金银珍宝。

  叶卡特琳娜二世录取供她淫乐的面首还有一套程序:初步选中;御医体验,亲信女官检验,正式任职。她每选中一位新面首,就象收藏家得到一幅名画一样,迫不及待地在大庭广众前展现。通过外交官的报告,各国君主很快知道俄国女皇又有新宠了。她自己还写信告诉要好的欧洲名流,洋洋得意介绍她的新朋友如何魁梧出众,如何体贴入微,一时间,俄国宫廷风流艳事竟成为一种时尚。恩格斯在《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中,痛斥她为臭名昭著的“大淫妇”。这一评价,对叶卡特琳娜二世来说,亦不为过。

 

安娜女王以怪诞方法整人

18世纪初期的俄罗斯安娜女王以残暴出名,而且她的怪点子特别多,对于偶尔犯错误的臣民,她往往想出一些怪招来惩罚他们。这些惩罚方法大都很残酷,但慑于她的淫威,谁也不敢公开反抗。

  有一次,三名俄罗斯贵族犯了小错,她处罚他们象母鸡一样生活一个星期。她下令造好三个大篮子,里面塞满稻草,篮子中央摆着12个刚生下的鸡蛋。然后,她把这三个“大鸡窝”放在王官一处大厅的中央,命令这三位违法的贵族蹲在“窝”中。他们身穿羽毛衣,半蹲在鸡蛋上,不可把鸡蛋压破,否则就要处死。这三个俄罗斯贵族就如此痛苦地在鸡窝中度过了七天。

  不过。这并不是她最怪诞的方法,她把最怪异的惩罚方法,用在麦可王子身上。麦可王子在海外旅行时娶了一位意大利女子为妻,这一点今安娜女王大为生气。为了表示她的不悦,她剥夺了王子的贵族头衔,命令他在宫里扮一名小丑。

  最糟的还在后头。当麦可的妻子逝世后,女王为他找了一个新太太,并安排了一次古怪的婚礼与蜜月——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怪异、最屈辱的婚礼与蜜月旅行。安娜命令王子娶一名被认为是全俄罗斯最丑的女仆为妻。在娶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后,王子还要忍受女王为他安排的屈辱。在婚礼上,最先列队进入礼堂是一队畸型人,然后,由猪、羊、狗拉着车子,车上坐了一些乞丐与流浪汉,最后进场的是闷闷不乐的新郎与新娘,他们被关在一头老象背上的笼子里。

  如此怪异的婚礼结束后,接着是一场纷乱的婚礼早餐。然后,这个马戏团式的结婚行列游行过街头,来到冰冷的涅瓦河边。安娜已先行派人在河岸上建造一座完全由冰制成的王宫。这座王宫长80呎,高32呎,全部用冰块砌成。王宫内有一间蜜月套房,里面有一张四脚大床,枕头、被子一一俱全——只是全部都是用冰雕成的。

  在已经喝得大醉的宾客欢呼下,这对不幸的新婚夫妇由卫兵送入洞房,并强迫他们躺在冰床上,度过第一个晚上,卫兵则奉命守在冰门外,防止他们逃走。

  奇怪的是这对新婚夫妇竟然熬过了这种奇冷无比的洞房花烛夜,而且,9个月后,麦可王子的这位丑陋的妻子竟然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全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罗蒙诺索夫相亲

俄国伟大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从小爱书如命。16岁那年,父亲带他到邻村杜金家相亲。一进杜金家门,罗蒙诺索夫就被书架上一本算术书吸引住了,他贪婪地翻阅着,而对要相的姑娘模样,却全然没在意。离开时,罗蒙诺索夫对杜金兄弟说:“我用我的鹿皮大衣和许多美丽的贝壳来换这本算术行吗?”杜金兄弟回答说:“这些我们不稀罕,你拿一头小海象来换吧。”罗蒙诺索夫求书心切,一口答应。回家后,他替一个商人干了40天的活,用工钱买了一头小海象,到杜金家换那本“算术”。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皆死于非命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杰出诗人。可是他却因为娶了一个不贤的妻子而竟死于非命。流亡俄国的法国贵族青年丹特士无礼地侮辱了普希金,逼使普希金与他决斗。决斗以后,悲愤的普希金受了无法治疗的重伤,经过两天的痛苦折磨之后,于1837年1月29日去世。

  莱蒙托夫(1814——1841)听说俄国当代大诗人普希金横遭惨死,愤笔写了一首《普希金之死》的诗。尽管他与普希金并不相识,但他非常钦佩普希金的天才。在《普希金之死》这首诗中,莱蒙托夫勾划出了杀害普希金的凶手的可憎形象,把那些站在丹特士背后的朝臣看成是陷害普希金的真正罪人,送到社会舆论的法庭上。

  这首诗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莱蒙托夫的名字也被荣誉照亮了。诗篇表达了全俄罗斯进步人士对普希金之死的悲伤和痛苦。但这些大胆揭露朝廷的诗,却引起了当朝权贵们的不满。不久,莱蒙托夫被捕,几天之后,他被流放到高加索。那时,他年仅23岁。

  在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之后四年,悲剧命运同样降临到莱蒙托夫头上。

  莱蒙托夫与军官学校的同学玛尔丹诺夫因一件小事的冲突,发生了决斗。玛尔丹诺夫这个头脑空虚而又自高自大的花花公子先开了枪,枪弹击中了莱蒙托夫的心脏。年仅27岁的莱蒙托夫就象普希金一样,不幸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嗜赌的陀斯妥耶夫斯基

陀斯妥耶夫斯基非常喜爱赌轮盘,每次收到稿费,总要到国外去豪赌一番,以至经常身无分文地回到国内。有人认为他这种嗜赌的个性,是因为受到癫痫病的影响所致。

  他在写完《赌徒》的第二年,夫妻俩到欧洲去蜜月旅行。行程之中,他也曾到赌场里去赌轮盘。在《赌徒》这本书中,有如下一段叙述:“我把仅剩的20元一次押在单数上,由于一押就中,我再次押在同样的地方,结果又再次获胜。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两三次,使我在短短的5分钟内,又拥有了三四百元的赌本。如果就此罢手,我便赢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奇妙的欲望,似乎是向命运挑战的心理……我把所有的钱都押上去,结果输了,我只好茫然地离开赌场。”

  这一次,陀斯妥耶夫斯基就和小说中的主角同样,把所有的钱都输光了,只好把妻子安娜的首饰拿去典当,筹措一些路费,狼狈不堪地回到国内。

 

柴可夫斯基不幸的爱情

琴键在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手指间雨点般跳动,整个房间里充满着一种压抑、苦恼、烦闷的气氛。听得出,乐曲是从作曲家心底里迸发出来的:爱情的不幸和痛苦在折磨着他。

  几年前,这位用乐曲描绘俄罗斯苦难生活图画的作曲家,一天收到了一位28岁的姑娘安东尼娜的求爱信。当时,柴可夫斯基没有兴趣接受这位多情女子的爱情,他写了一封信,婉言谢绝了姑娘的好意。但是她很快又来信了,执拗地表示:如果作曲家不接受她的爱情,她将以死来表示自己的忠贞。作曲家害怕出现这样的结局,出于怜悯,他同意了。

  婚后不久,作曲家发现安东尼娜只知贪婪地占有他的荣誉,终日絮絮不休的是上流社会的趣闻,而对音乐却一无所知。厌倦和痛苦严重地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他不得不悄悄躲开她无休无止的纠缠。后来,安东尼娜和一个叫波尔科夫的人姘居并且生了孩子。这时,朋友们建议柴可夫斯基同这位毫无共同语言的妻子离婚,但善良的作曲家没有这样做,他以人道的宽容,依旧供给安东尼娜全部生活费用,直到最后。

  怜悯不是爱情,迁就造成了终生不幸。

 

悲怆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是矿冶技师,在互金斯基矿山担任矿场督察,原配夫人去世后,又娶了一位从法国移民过来的小姐为妻,她便是柴可夫斯基的生母。因此柴可夫斯基身上除了具有法国人的血统外,再加上5岁时他的家庭教师是一位法国女性,因此6岁时柴可夫斯基便能说流利的法语与德语了。少年时代的柴可夫斯基虽然有点懒惰,但想象力却异常丰富,而且极端神经质。有一天他看欧洲地图,看到了苏俄的版图便低头亲吻,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却嗤之以鼻。

  柴可夫斯基法律学校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喜爱音乐,但是柴可夫斯基的姨妈,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女歌手,从她那里,柴可夫斯基学到一些关于歌剧的音乐,对于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少年柴可夫斯基有一副很美的嗓子,曾随罗曼金学习声乐。他对自己的钢琴虽然没有自信,却常背着他人即兴弹奏舞曲。并随当时著名的德国音乐家鲁道夫·昆第加学习钢琴。

  1893年2月,着手写b小调交响曲。他说:“在我的旅行之中,无时无刻不想到这首曲子,它使我哭泣。”这年春天,他在英国旅行,虽然受到盛大的欢迎,但他是一个乡愁很重的人,急着要返回故乡。8月24日完成第6号交响乐曲,10月28日初演,柴可夫斯基在列宁格勒亲自指挥演出,非常成功。11月1日与朋友一起吃饭,染患了当时流行的霍乱,11月6日突然去世。他死后12天,第六号交响曲再度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此曲在后来出版时标上副题“悲怆”,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旷世杰作。

 

离家出走的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大文豪,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享誉世界的名作。但他的妻子却是有名的泼妇,脾气甚坏。她是一位医生的女儿,托尔斯泰跟她结婚时已经34岁了,而她却是一位芳龄18的天真少女。托尔斯泰年轻时风流成性,玩弄过不少女人,他为了真诚地对待这位少女,便把详述过去荒唐事情的日记,交给了她。这位少女虽吃了一惊,仍然勇敢地重申她的诺言。于是她们结合了,开始了一种互相忠诚又互相苦恼的生活,一直维持了48年。

  48年中,他们生了13个孩子,然而两人的感情仍有介蒂,性格与脾气也大异其趣,经常是吵吵闹闹的。托尔斯泰曾写有三种日记:第一种是夫妻可以同看的,第二种是只写给自己看的,第三种是写了自己也不再看,死后才可让人看的。有人问他成名的秘诀,他说,“因为我娶了一个脾气不好的太太!”

  但托尔斯泰最终还是与太太分离了。82岁那年的一个严寒的冬天,他为了永远躲开吵吵闹闹的妻子,在黑夜之中离家出走了。他坐上一辆又慢又冷的火车,漫无目的地行驶。但他没走多远便突然得了急性肺炎,不得不在阿斯他波佛车站的站长室休息。他的太太赶来后,为了不影响他的病情,未能及时见面。直到他昏过去后,她才被准许入内,在他听不到的耳边说了她的爱,在他无感觉的嘴唇上印下了她的吻。然而,为时已晚,托尔斯泰竟因年老体衰而承受不了心身打击,已经长辞人世。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悲剧就这样结束了。

 

列宁释放暗杀他的凶手

列宁遭到敌人的暗害有三次,其中二三两次早有介绍,唯独第一次闻者甚少。

  第一次是在1918年1月1日,列宁到某部驻地参加集会。返归途中遭到社会革命党唆使的士兵的枪击,汽车被打穿了好几个窟窿,同车人受了伤,列宁却安然脱险,凶手全部被逮捕。当时,德国进攻新生的苏维埃,关押在斯莫尔尼宫拘留所里的那些凶手就写了信来,要求派他们到前线去。列宁是一个从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心上的人,对信作了批示:“此案停止审理。人员释放,派他们上前线。”于是这几个人全力以赴,出色地完成了托付给他们的任务。他们当中有两人至今仍在俄罗斯为苏维埃工作,还有一个人在搞文学研究,正准备发表有关这一事件经过的作品。

 

列宁主动做家务

革命导师列宁工作十分紧张、繁忙,但只要回到家中,他总是主动争取多干些家务活。
  有一次,列宁正在工作室写一篇讲话稿,突然听到岳母在厨房里轻轻地对他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面包吃完了,喝茶都没有面包,该买了。”克鲁普斯卡娅说:“我马上就去买吧!”列宁听到后,立即穿上外衣,从工作室来到厨房门口说:“要买面包吗?这应该我去。”他还埋怨克鲁普斯卡娅不让他参加家务劳动,说由他负责买面包是早就安排定了的。列宁到附近面包铺把面包买回来,然后回房里继续写作。

 

高尔基挨打

1891年,年轻的高尔基在乌克兰一个乡村里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瘦小的女人,因对丈夫不忠实,被全身脱得精光,套在马车前面,和一匹马并排拉着车。她男人坐在车上,恶狠狠地轮流用鞭子抽打女人和马,打得她惨叫哀号,全身青肿。当地居民对这惨不忍睹的场面,不但不制止,反而兴高采烈地围观,为那男人助威喝采。高尔基对这种野蛮行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认为这种风俗缺乏起码的人道准则,于是挺身而出,为那女人说情,要人们放了她。村民对高尔基这个异乡的陌生人的干涉大为恼火,都气势汹汹地威胁他。高尔基不管这些,继续与他们争辩,结果被打得不省人事,丢在村外的草丛中。幸亏一个过路人发现了他,才把他救活。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高尔基对那女人所受的折磨始终没有忘怀。几年后,他愤然写了一篇名为《游街》的小说,谴责了这一惨无人道的行为。

 

亚历喜尼一棋定生死

    托洛茨基是苏联早期领导人,十月革命后曾成为仅次于列宁的第二号人物,后被斯大林清除出党并派人暗杀。他有一大爱好,就是喜欢下国际象棋,并且下得相当不错。而亚历喜尼则是俄国的棋王。
  有一天,托洛茨基查阅囚犯名册时,忽然发现了亚历喜尼这个名字,其罪名是曾担任过沙皇的卫士,还没有判刑。托洛茨基知道亚历喜尼就是世界棋王,他在帝俄时代,不但在俄国独步棋林,而且击败了英法等国的国手,因此获得了“世界棋王”的称誉。
  第二天,托洛茨基到监狱里去,吩咐狱官提出亚历喜尼,说要与他下一盘棋。棋王亚历喜尼从报纸上刊登的要人照片上,已认出了对手便是荡赫有名的托洛茨基,当然吓得惊慌失措,认为死期已到。
  托洛茨基静静地坐下来,一声不响,开始布局。棋王亚历喜尼最痛苦的是遇着难棋时,他不知道是应该胜还是应该输,如果胜了,有伤这位大人物的尊严;如果故意败北,万一人家认为不够诚实,又变成了侮辱。一时心中忐忑不安。托洛茨基则始终不发一言,严肃地注视着棋盘,愈使棋王无从捉摸。但到最后,亚历喜尼忽然下定了决心,他要保持他常胜的纪录,不再退让,这一来托洛茨基当然不是对手了。结果,托洛茨基站起身来,沉着地说了一声“败了。”然后带着卫兵走出去。棋王仍被关入监狱,也不知是祸是福。
  过了一天,亚历喜尼忽然获得通知,说已被释放。他得到了一张出境通行证,与一笔数目可观的旅费,还收到一封不署名的信,信中说:“我觉得很满意,昨天能欣赏到一局好棋。”
  后来,在国外过着流亡生活的亚历喜尼,常对他的朋友说:“那是我生平最惊险最紧张的一局棋,也是胜利最大的一局棋,因为他赢得了我的性命。”

 

语言粗俗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是苏联继斯大林之后的最高领导者,西方记者常常把幽默感作为他的天性之一。可是,赫鲁晓夫的幽默,并非为了逗人发笑,而往往是带有挑衅性的用以打击对方的一根棍子。而且,赫鲁晓夫的语言相当粗俗,带有极强的侮辱性。
  1959年柏林危机期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莫斯科时,建议举行外长会议来解决柏林纠纷。赫鲁晓夫认为,这类会议不解决问题,因为外长们不掌握最高决策权。为了说明外长所处的地位,赫鲁晓夫脱口对麦克米伦说:“如果我叫葛罗米柯同志脱下裤子,坐在冰块上,他也不敢不服从!”这句幽默话真是粗俗不堪。

1959年,尼克松以美国副总统的身份访问苏联,与赫鲁晓夫有过多次的会谈,会谈中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充满唇枪舌剑的争论。在一次会谈时,赫鲁晓夫首先发难,他质问尼克松,美国国会为何在不久以前,通过了一项敌视苏联的《关于被苏联支配和奴役国家的决议》,一时,会谈的气氛空前紧张。
  赫鲁晓夫:“美国的这项决议,是对苏联的严重挑衅。我想要知道的是,美国下一步是否就要发动战争?”
  尼克松:“这项决议只是表达了我国的一些看法,并不是一项战斗号令。好了,我们接着谈其它问题吧!”
  赫鲁晓夫:“我同意总统的意见,我们不该来回总谈一个问题。不过我还是要弄清楚,贵国国会为什么要在这样重要的国事访问前夕通过这么一项决议?”
  说到此处,赫鲁晓夫怒容满面,叽哩咕噜地叫嚷了一番。只见他的翻译的脸顿时涨得通红,过了几秒钟,才勉强把这几句话翻译出来:“这项决议太臭了!臭得就象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那玩意儿更臭了!”
  在如此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攻击面前,尼克松也不甘示弱,因为他知道赫鲁晓夫是放猪娃出身,于是对赫鲁晓夫说:“恐怕主席先生说得不完全,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那就是猪粪!”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为某一项议案与美国代表争吵起来。
  情急之下,赫鲁晓夫脱下靴子,拿着靴帮猛敲桌子,高声叫喊:“混帐!你胡说!”全场代表为之哗然。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赫鲁晓夫总喜欢讲一个老掉了牙的关于在莫斯科检阅军队的笑话:队伍中有人打了一个喷嚏,在场的契卡军官问是谁打的,要那个人站出来。但没有人吭声,于是第一排的士兵被枪毙了。那个军官再问,谁打的喷嚏?结果还是没有人吭声,于是第二排的士兵也被枪决了。当军官第三次发问时,站在后排的一个士兵低声说:“是我打的喷嚏。”岂料那军官不但没有枪毙他,反而向他说:“祝你健康!”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幽默,如果硬要说是幽默,那也是黑色幽默,赫鲁晓夫就喜欢这样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