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古代史高三一轮通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史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
一轮通史复习思路
一、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政治
2、古代中国经济
3、古代中国文化
4、古代希腊、罗马政治
5、古代希腊思想文化
二、近代部分
1、中国近代民主政治
2、中国近代经济
3、中国近代思想
4、近代西方经济
5、近代西方政治
6、近代西方思想
7、近代西方科技
8、近代社会主义运动
一轮通史复习思路
三、现代部分
1、现代中国政治 2、现代中国经济
3、现代中国外交 4、20世纪中国思想
5、中国现代科技与文教
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7、苏俄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
8、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9、二战后政治格局
10、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
11、西方近现代文学艺术
第一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单元知识整合
古代部分
第一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C
D
(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墨子 告子》
诸侯权力: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徭役
影响:
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了统治疆域,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消极: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的重要根源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B
1.根据所给史料分析分封的对象包括哪些人?
2.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
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
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3.王室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014·上海单科·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答案】D项3分,A、C项1分,B项0分
宗法制
1、时间:夏商周盛行,以后历代存续
2、原因:
历史原因:①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特别是父权家长制的影响; 商朝兄终弟及继承制度的弊端。
现实原因:②解决王族和贵族的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
3、内容:
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秩序:①血缘等级:确立大宗、小宗尊卑关系;
②政治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贵族等级制度。
(家国同构)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
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
宗法制的作用是什么?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 桓公二年》
C
(2009·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C
《礼记·昏义》曰:“昏(通‘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代的婚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合称为“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这表明(  )
①婚姻制度可以维系宗族血缘关系 
②周代婚姻形成了一系列法定或约定俗成的礼仪
A.①②都错误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错误 D.①错误,②正确
B
礼乐制
周公作礼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 礼论》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所以赫赫父子君臣,父亲万民也? —— 《乐记》
《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寝),左祖右社”

宗法分封制
地方分权
贵族政治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郡县制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概括柳宗元的观点。
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证。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
夏、商 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王位传子制度
内外服制度
神权色彩
小 结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西周的五大政治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官制
(2011海南单科)秦统一后,“废分封,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C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皇权——相权
中央——地方
经济因素
1、背景
政治因素
思想因素
地理因素
历史因素
私有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统一
分封制的弊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集权
法家集权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地域广袤需要统一集中管理
周王室衰落导致春秋战国战乱的教训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表现1:皇权至上
表现2:皇位世袭
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
皇帝权力的不可转移
(2014·含山质检)《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B
(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C
C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分行政权
分军权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位高权重)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军务
(虚有其位)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C
宗庙礼仪教化
宫中警卫
宫门警卫
司法 首都警卫
少数民族
皇室宗族
租税 财政
皇家财政 官府手工业
宫廷车马
互相配合 互相牵制
中央
官制
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分工严密,各司其职,皇帝独揽大权而不致旁落
体现家天下的特点,奉常、宗正等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家国同治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由选拔和任命产生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行郡县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行郡县

(里典)

(亭长)
主要联系:二者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B
(2014·淮化调研)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人”型政权机构
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双腿”。
选拔考核官吏制度
考核方式:专员考核、官员自报 。
实行:“殿” “最” 制,“最”者受奖赏,“殿”者受罚。
作用:
秦朝的法律-细密 严苛(基本特点)
指导思想:轻罪重罚
作用:
对世卿世禄的否定、有利于扩大统治阶层
维护君主专制的有力工具 但容易激起民愤 加剧阶级矛盾
小 结
2、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1、秦的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4、“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
第一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代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汉书》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推恩令

附益法
左官律
酎金律
(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
——《通典·职官》
刺史制度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朝廷。
虽称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则为之耳!
——《新五代史 安重荣传》
1.收精兵: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实行更戍法,强干弱枝
2.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3.制钱谷:地方财税转运中央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巩固统一

皇权集中

加强集权
战斗力弱

边防空虚
机构臃肿
效率低下
(2014·广德联考)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后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D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都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 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 地理志》
(2014邯郸模拟)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 )
A 地方享有自治权
B 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C 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 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C
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进程。
4、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小 结
2、汉至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3·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  )
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取代了丞相的地位,权倾朝野
C.在宫廷内参与决策,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C
西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一》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御史台
(2014·南京模拟)《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  )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B
(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A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玲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祎之传》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A
皇帝
政事堂
(非机构、议 事、办公地点)
中书门下
(下领六部)
枢密院
三司
御史台
谏院
度支
盐铁
户部
北宋:二府三司制
相权反弹
司礼监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参与决策,标志内阁正式确立。
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明末:宦官专权,渐朵内阁之权,内阁制名存实亡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小 结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贵族子弟
继承祖权
官吏查访
推举征召
中正官
评定授官
考试选官
血缘
品行
门第
才能
战功封爵
战功
演变
趋势
选拔标准
家世门第
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
地方评议推荐
考试选拔
选拔趋势
制度化
公开化
体系化
公平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端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糊名和誊录制度
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
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由盛转衰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八股取士
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时期
一度废止
1905年废除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

(2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