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课件
专题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Ⅱ 选修内容
第一部分 基础整合
一、梭伦改革
1.社会背景
(1)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4)国家机构: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和公民法庭。
3.特点: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4.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5.影响
(1)积极意义: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利者的范围;促进了奴隶主工商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2)局限性: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经济: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私有制加深,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法家理论。
(5)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
2.措施
(1)军事:按军功授爵制度;什伍组织。
(2)经济:废井田;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
(4)思想文化:焚烧诗书。
3.结果:虽然商鞅被害,但由于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而并未被废除。不但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5.特点:严刑峻法;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6.评价商鞅变法
(1)积极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
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
①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的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基础。
(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①实行均田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加强基层行政管理。③制定俸禄制、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
(2)中后期: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①迁都洛阳
a.原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b.影响: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a.措施: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语;改行汉制。
b.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
3.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4)为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
1.变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①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
②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由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2)可能性
①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②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为变法提供政治保障。
2.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经济)
①青苗法:限制盘剥,并能增加政府收入。
②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时。
④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强兵之法(军事)
①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节约了政府开支。
③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3)取士之法(科举和教育):重视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中下级官吏的提拔任用。
3.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极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
①性质: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②目的: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
③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五、欧洲宗教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经济上,占地征税搜刮钱财。
(2)政治上,教权大一统,干涉各国内政。
(3)思想文化上,垄断教育,钳制思想,打上深深的宗教烙印。
(4)社会生活上,教会的影响贯穿教民的一生。
2.改革的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3.改革的内容
(1)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2)加尔文:否定教皇权威; 先定论;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等。
(3)亨利八世改革:建立英国教会。
4.改革的作用
(1)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为后来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内忧外患,帝国统治危机。
①内忧:埃及形势严峻。政治上,马木路克反动统治,战乱不断;经济上,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力削弱。
②外患:英法的殖民入侵,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2)可能性: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为改革提供政权保障。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促进经济发展
①农业:促进农业发展。
②工业: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民族工业。
(2)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打击马木路克和宗教势力。
(3)文化教育: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4)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积极对外扩张。
3.改革的影响
(1)作用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②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③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
④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⑤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阿里政权是封建性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灾难。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源)。
(2)国内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3)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及方式: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3.内容:“二一九法令”。
(1)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一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3)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4.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1)进步性
表现: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影响: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2)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
八、日本明治维新
1.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①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阻碍社会发展。
②“黑船事件”使民族危机加深。
(2)可能性: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成立。
2.内容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教育生活方面,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①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③其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④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踏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九、戊戌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激发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口号。
(2)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指导:早期维新派的产生和维新思潮的形成。
2.经过和内容
(1)经过
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运动从理论走向政治实践。
②颁布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成立组织机构:1898年建立保国会。
(2)内容
3.结果失败
(1)标志: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②反动势力强大。
③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
④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