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总复习1840至199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总复习1840至199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总复习1840至199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总复习1840至199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总复习1840至199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ppt课件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1讲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国际: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2)国内:
①经济: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政治: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
③思想: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
④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⑥阶级矛盾: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2.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夺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3.过程:
(1)发动阶段(1840年6月~1841年1月):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随后沿海北犯至天津白河口,中国派琦善谈判,将林则徐革职;1841年1月,英军侵占香港岛,并沿海北犯。
(2)扩大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1841年8月,英扩大战争,这一阶段战争重心转向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1842年8月,英舰队到达南京下关,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4.结果:
(1)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2)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1844年,美、法两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取得更多侵略权益。
5.影响:
(1)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屈辱和灾难,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6.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教训与启示:
(1)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中英两国在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等综合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质的差距。
②直接原因:战争中军事指挥不当,策略上左右摇摆。
(2)教训: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
(3)启示:应保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坚持对外开放,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列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略权益而被清政府拒绝。
2.过程:
(1)第一阶段:1856年秋,英军进攻广州→法国加入→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建立殖民政权→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天津条约》签订。
(2)第二阶段:1859年6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再度挑起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舟山、大沽、天津→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3.结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2)《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内容:《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中俄《北京条约》:仅割地一项,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了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4.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日本统治集团急需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以转移国内矛盾,争夺国外市场。大力推行侵略扩张的“征韩侵华”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3)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4)中国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5)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
续表
3.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影响:
(1)对中国而言:《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愈加深重,同时在战争中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暴露;国内的救亡图存运动掀起高潮,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2)对日本而言:大量权益、大量赔款的获得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对外扩张更加疯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免收内地税,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3)对朝鲜而言:朝鲜进一步为日本所控制,日本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
(4)对远东格局而言:使远东格局发生改变,日本的地位迅速上升,一跃成为远东的重要国家,而中国的地位则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的争夺更趋激烈。
四、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运动兴起,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侵略权益。其实质是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各国的殖民地。
3.爆发: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4.经过:1900年6月从天津出发→廊坊阻击战→退回天津→天津保卫战→7月中旬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建立联军司令部(瓦德西为司令)→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5.《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经济的凋敝。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企图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考点1:鸦片战争
【1—1】(2013·浙江文综)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B。材料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
【1—2】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不服输”反映出( )
A.不了解世界形势
B.坚定的民族气节
C.痛恨清廷腐败
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解析】A。鸦片战争前,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资源,于是将用先进工业武装起来的坚船利炮对准了中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上腐朽不堪,经济上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财政困难,军务废弛,在对外扩张和发展工商业的世界潮流中,依然坚守闭关锁国的政策。战争前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落后于英国等西方列强,因此,不管是否林则徐主持军事,鸦片战争都是注定失败的。一些中国人认为只要是林则徐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战败,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形势。故选A。
考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
【2—1】(2013·北京文综)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解析】D。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排除A;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排除B;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C。答案选D。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外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开来。
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但这一机构一直由洋人把持;设同文馆,培养外国语言文学、科学技术人才。中国近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为什么提出修约要求?这些要求是怎样得到满足的?
(2)据材料二,所谓“变局论”是指什么?你怎样理解“变局论”出现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权益。外交上的修约要求遭拒绝后,以武力方式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满足其要求。
(2)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的落后,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观点。“变局论”是在外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和西学日益传入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界反思时局而提出的。“变局论”的提出推动了学习西方思潮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特别是洋务运动的兴起),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势力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考点3:甲午中日战争
【3—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A.扰乱地方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解析】C。根据材料中“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的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是日本要求在华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它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从资本和市场等方面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
【3—2】“尽管北洋水师在19世纪80年代是亚洲最大的舰队,也拥有最为先进的舰只和训练有素的官兵,但在之后的十年基本没有再行投资,甚至维持基本的运转费用也难于筹措。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慈禧太后从海军衙门经费挪用了436.5万两白银,用于修整皇家园林。而日本在财政不足的情况下,从1890年后,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该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 B.军费不足
C.慈禧太后无主见 D.日本财力雄厚
【解析】B。从材料中对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经费的投入来看,作者显然认为清政府军费投入不足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故选B。在战争中,北洋舰队的部分装备确实落后于日本,但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日本当时正在进行明治维新,整合大小藩国需要巨额资金,因此日本财力是难以完全满足军费之用的,故D项不够准确。
考点4:八国联军侵华
【4—1】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 )
A.侵华英军
B.英法联军
C.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军
D.八国联军
【解析】D。从材料中的:“1900年6月19日”、“民族战争”等信息,可知“战争”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选D。
【4—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D。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知与《辛丑条约》的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相对应。答案选D。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参考答案】(1)“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
(2)材料二《南京条约》;材料三《马关条约》;材料四《辛丑条约》。
(3)材料一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材料三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交部、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成立反帝组织,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