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
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___,受到新派人
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__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
餐馆、面包房等;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_________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中山装
通商口岸
吃西餐
欧式洋房
(4)习俗
断发易服
反清革命
简约文明
2.新中国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_____供应,总体生活
水平低。
②社会风尚:_________、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票证
勤俭节约
(2)改革开放后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_______。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___________”丰富了餐
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_________”。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多样化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3.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
(1)近代因素
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2)现代因素
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问题: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
提示: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演进。
(1)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联系的加强,逐渐又跟上了国际潮流。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
淞沪
(2)公路
①20世纪初,_____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随后,近代_________传入中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①近代: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_________,垄断中国水上运
输;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
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
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汽车
筑路技术
轮船公司
轮船招商局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
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航线开通。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第一架飞机
北京至天津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____,20世纪初上海开
始设立___________。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_________。到2003年末,中
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_________。
台湾
无线电报局
上海
电讯网络
电子邮件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近代中国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③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_________》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和《_________》。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
中文报刊是《_____》。
万国公报
申报
新华日报
(2)现代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
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②《_________》《_______》等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
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③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文汇报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2)电视事业:1958年电视业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
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1905年,《_______》首映成功,开始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_____。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定军山
成熟
3.互联网的兴起
(1)历程
①诞生:互联网诞生于_______________。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被称为“_________”。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0世纪60年代末
第四媒介
(2)特点
①网络媒介可以集_____、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
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_________,双向传受。
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
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文字
高度互动
问题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提示:(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海、陆、空。
问题2: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问题3:如何认识四大媒介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提示:(1)四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种信息传播媒介。
(2)影响
①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②从其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③从其联系功能看,可以加强民众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可以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鸦片战争以后,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加之“左”的思想的干扰,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主题 1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材料一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探究1:材料说明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中华民国颁布上述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
提示:很大程度上受革命思潮的推动。
意义:顺应时代潮流,革除封建陋习,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二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探究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互动探究】
材料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的传统道德观念。
请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这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依据史实说明理由并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标准: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合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不合理: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从一而终。
一、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建设性。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备选要点】比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主题 2 近现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探究1:结合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篷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
——《歌唱二郎山》
探究2:材料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提示: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互动探究】
材料 “人肉搜索”在中国网络中曾是一个热门词。在汶川地震中,人肉搜索帮助许多人找到了亲人;但是也发生了某大学生因被怀疑谩骂周恩来而遭人肉搜索,最后只好放弃学业的事情。
结合材料,谈谈互联网对人们的重大影响。
提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社会生活,如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建议、网上购物、家庭办公等功能;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材料中“人肉搜索”帮助许多人找到了亲人)和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空间距离不再是障碍。
另一方面网络自由的滥用带来了一些弊端;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忽视真实的社会生活,迷恋虚拟的网络空间,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网络犯罪活动猖獗,网络道德得不到有效监督,沉迷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
一、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1.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国报刊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国报刊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象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二、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1.报刊
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报刊中商业、娱乐内容比重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
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的视听功能、电视的时效性、休闲娱乐性等对人们舆论监督、学习进修、思想交流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报道及广告,引导人们认识经济现象和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
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备选要点】如何认识互联网与其他大众传媒的关系?
都有传播信息的功能,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者,许多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一席之地。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互相不能完全取代。
高频点1 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1.(2012·江苏单科·T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选D。“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表明C有误。A、B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反映了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D。
2.(2012·浙江文综·T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选C。A中要注意对“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历史概念
的正确理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是
指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和中国民族
工业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无此信息,A不可选。
题干只提及一份报纸,未涉及报刊业“发展”的问题,而且未
提及其所属究竟是国人还是外国人,因此B不可选;题干材料
涉及的都是生活中用到的小物件,这属于生活时尚范畴,而且
结合时间1862年,可知当时国门被打开,洋货涌入,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题干内容无法体现“衣食住行”这样全面的概念,而且题干只是提及有洋货出售,并未提及销售情况,“西化”一词无从谈起,D不可选。
3.(2011·江苏单科·T7)右图为民国年间
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
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解答本题应对图片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分析,并结合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理解。图片广告中“时髦男女”说明广告主要宣传其时尚功能,故③不准确;从图片本身并不能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④理解有误;“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表明国产“西式帽”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也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故①②都是正确的,答案为B。
4.(2011·浙江文综·T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选A。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是正确的推断;C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的合理性。
1.(2013·南京模拟)右图是晚清《点石斋
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
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
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
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解析】选D。解读材料信息,晚清中国的报刊中描绘了西方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说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部分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发生变化,但只是少数人。说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太绝对。材料体现的是男女平等的观念,故C也不正确。A与史实不符,故本题选D。
2.(2013·无锡期末)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
A.席上余杯对早茶,檐前新叶覆残花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解析】选B。注意题干的限定信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自来火”指的是煤气灯,故选B。A、D容易排除;C中的“玻璃”是清初传入中国的,排除。
3.(2013·黄山七校模拟)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中蕴含的信息是( )
①《上海新报》创办与洋务运动同一时期
②《上海新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③《上海新报》发行主要配合维新变法
④《上海新报》当时在屯溪发行量超过上海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D。《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正是洋务运动时期,①正确。报刊创办的目的在于“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②正确。③④与材料信息和史实不符。
4.(2012·合肥模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解析】选D。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近代中国人最早办报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材料所述表明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5.(2013·南通一模)下表是《近代中国电报业大事记》(部分),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①国防需要促进了早期电报业的发展 ②近代通讯方式在中国得到普及 ③清朝部分官员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电报业最初由京津地区扩展到全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由“李鸿章主持架设大沽(炮台)至天津及天津兵工厂至其衙门的电报线”判断①是正确的;从丁日昌、李鸿章等官员的活动判断③是正确的;近代通讯方式在中国只是部分地区使用,没有得到普及和扩展到全国,排除②④。
6.(2013·泰州模拟)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并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在描述历史现象的基础上,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答案:按两个层次判分。
水平1: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
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
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
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
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
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
本单元讲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今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历程。其变化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近代中国的生活变迁和习俗的变化;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中国(1840-1949年)
(1)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引起了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化。
(2)近代以来,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民航等现代交通工具发展较快。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的报刊业走向繁荣,电影事业也开始起步。
(4)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但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2.现代中国(1949年至今)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新中国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民航等现代交通工具发展较快。
(3)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等发展较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4)新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与人民地位变化、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开放紧密相关。
主题 生活即历史——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集中考查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等,注重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思想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如2012年新课标高考命题有2道选择题,2011年新课标高考命题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