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第2讲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一、欧洲的宗教改革
1.背景:
(1)宗教上: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罗马教皇拥有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在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耕地的三分之一;在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2)经济上: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资产阶级兴起,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政治上:民族主义观念兴起,一些国家君主要求强化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4)文化上: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打破宗教桎梏。
(5)宗教“异端”运动的开展: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常常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因此,这些斗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异端”运动。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它表明宗教改革已势在必行。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2)主张:反对赎罪券;提出“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认为教徒得救不靠教皇、圣礼和善功;主张普通教徒和教士没有区别,全体信徒皆教士;《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建立廉俭的教会;主张神父可以娶妻;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3)成果: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产生了新的基督教派,称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3.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1)加尔文宗教改革: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其改革思想主要包括: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仰得救。
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
③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④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之说,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备节制和忍耐等美德。
⑤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①措施:颁布了《至尊法案》,规定了英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宣布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②结果: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会是英国民族教会,国王是教会最高首脑,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4.历史作用:
(1)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2)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历史背景:
(1)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①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推翻了统治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但马木路克的残余力量仍然很大。
②奥斯曼素丹在埃及实行包税制的征税形式。掌握包税权的马木路克控制了土地和农民,农民负担极为沉重。
③马木路克首领们相互争权夺利,战乱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2)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18世纪中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英法等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埃及的殖民扩张活动。
(3)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遭到埃及人民的英勇反抗。在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的支持下,埃及人民起义获得胜利。1805年,阿里成为埃及帕夏,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2.主要措施:
(1)改革土地制度:
①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取消了包税人的免税地,消灭马木路克的残余。
②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把那些没有地契或地契不合规格的宗教地产收归国有。打击了宗教势力。
③1814年,阿里下令正式废除包税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2)发展经济:
①农业方面:兴修水利,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②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引进工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严格管理手工业生产。
(3)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①政治体制方面: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和割据的局面,穆罕默德·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
②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经验。
③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和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军,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3.后果:
(1)对外扩张加剧:通过改革,埃及国力日益增强,阿里进行了持续近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征服阿拉伯半岛、占领苏丹、侵略希腊、攻占叙利亚,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改革失败:连年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国力,动摇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根基。1840年英、俄、普、奥联合干涉奥斯曼帝国和埃及内政,逼迫阿里接受屈辱的条约。英国等欧洲列强势力进入埃及,使埃及民族工业受到致命的打击。阿里病逝后,继任者阿巴斯一世废除了阿里的一切改革措施,改革最终失败。
4.意义:
(1)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2)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3)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得到维护。
(4)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尖锐: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承担繁重的劳役地租和赋税,生活贫困不堪。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2)工业发展落后:农奴制下的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资本,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农奴制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
(3)新思潮的涌动:1825年,俄国发生企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和废除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激进派要求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3~1856年,俄国在与英法争夺奥斯曼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主要措施:
(1)废除农奴制: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①政治上:从法令颁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干涉农奴的生活。
②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③组织管理: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的农民还须受村社的管理。
(2)政治变革:
①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但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②司法制度方面,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③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④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3.评价:
(1)进步性:
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②废除了农奴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③便利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在俄国的传播。
(2)局限性:
①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解放后的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改革后俄国仍保留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激化。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改革中止。
4.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限制。此外,还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司法改革,废除了原来按等级进行审判的制度,实行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从而建立起近代司法体系。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四、明治维新
1.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政治:17世纪初,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将军掌握实权。天皇没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等级森严。
(2)经济:到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
(4)外交: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
(5)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生活艰难,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2.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第二年,美国迫使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的国门被打开。
(2)社会危机的加剧: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自尊心的中下级武士不满。他们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在幕府的镇压下失败。
(2)倒幕运动:自1865年起,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等人逐渐掌握了长州、萨摩、土佐等藩的政权,这些地区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1866年,武装倒幕开始,同年底,明治天皇登基。幕府被迫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3)明治政府的建立: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4.明治维新的措施:
(1)废除旧体制:
①“废藩置县”(1871年),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身份制和特权。
(2)发展新经济:
①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③“殖产兴业”: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倡导“文明开化”: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培养人才。
③在生活习俗方面,推行文明开化。
(4)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组建常备军。
②改进军事装备,引进先进武器,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5.历史影响:
(1)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日本帝国宪法》。这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标志着日本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崛起为东方强国:
①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②军事上: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加强。明治维新领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得到实现。
③外交上: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3)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①侵略朝鲜: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了朝鲜的国门。
②侵略中国: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6.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1)性质:是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积极性: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局限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工业的发展。
②政治上,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上,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
④国际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改革的局限性导致日本参与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
五、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②清政府为缴付对日赔款而向西方列强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加重对百姓的剥削,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4)维新思想的发展: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著书立说,阐述变法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①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号召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严复翻泽《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变法自强。
2.过程:
(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准备: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②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①内容:
②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戊戌政变:
(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3)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考点1:欧洲的宗教改革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位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赎罪券价目表
材料二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概括欧洲兴起宗教改革运动的根源。
(2)总结马丁·路德的思想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分析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实质和意义。
(4)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参考答案】
(1)天主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天主教学说主张“因行称义”。
(3)实质: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政治运动。
考点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定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这对埃及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是怎样“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有什么局限性?
【参考答案】(1)理解:给埃及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影响:冲击了落后的埃及社会;有利于埃及社会的近代化。
(2)利用: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发展军事力量,创办近代军队。
局限:没有进行全面改革;发展工业方面面临资金匮乏、管理不善问题;发展军事是为了侵略扩张。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
【参考答案】(1)增强国力,对外扩张,建立帝国,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2)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几百年来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进程;改革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更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得以维护;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为埃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考点3:俄国农奴制改革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地方自治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又增加了一套机构。政府当局与城市杜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大部分省长继续把自己当做“全省的主人”,不尊重城市杜马的权力。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改革法令》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废除农奴制法令中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沙皇进行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材料二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后城市和地方的实际权力仍控制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2)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原来按照等级进行审理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积极意义: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农民在法律上成了自由人。主要依据: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英国等国家,轮船已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俄国仍然靠纤夫拉帆船。
材料二 俄国“二一九法令”颁布后,民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