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_________,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思
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私人讲学
思想解放运动
2.儒家思想的形成

以德治民
有教无类
仁政
性本善
仁义

之性恶
3.其他思想流派
无为而治
相对

问题1: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是否相同?
提示:二者不同。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问题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否相同?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二、汉代儒学
1.背景
汉初“_________”的思想此时已不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
势,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把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
无为而治
积极有为
道家
法家
(2)主要内容
(3)历史影响: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3.儒学成为正统
(1)根本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_____,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④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儒家经典
太学
地方教育系统
4.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问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吗?
提示: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问题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相同吗?
提示:相同。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焚书坑儒,而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一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秦朝统治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主题 1 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探究1:依据材料回答,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提示:(1)内容有“恭、宽、信、敏、惠”五方面。
(2)目标是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材料二 毫无疑问,孔子是一个失败的士,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对后来中国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他心中的偶像周公。
——黄伟林《孔子的魅力》
探究2: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失败的士”?孔子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孔子的思想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因而不被重视。所以说“孔子是一个失败的士”。
(2)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四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人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
探究3: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是完全对立的吗?
提示:“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
探究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互动探究】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试分析我们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与儒家思想的“德治”是否相同。
提示: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以德治国”有本质区别。(1)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2)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一、正确认识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孔子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3)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
(4)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
2.不同点
(1)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通过后天教育使人向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
(2)在思想核心上,孔子提出“仁”“礼”;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在阶级属性上,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备选要点】正确评价孔子的思想
主题 2 汉代儒学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1:上述材料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
(2)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探究2: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国家分裂到国家实现统一。
材料三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
材料四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探究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提示:(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3)董仲舒新儒学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互动探究】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
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另一方面,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纯属唯心主义,但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4.三纲五常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备选要点】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频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2·山东文综·T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A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排除。B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正确。
2.(2012·海南单科·T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选B。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实行“礼”“义”
“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A不准确,材料强调统治者自身行为;C不准确,没有“法”;D不完全是礼治。故答案选B。
3.(2011·广东文综·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选C。根据材料,孟子的主要观点是: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而分析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由此判断选C。A、D材料没体现;B均贫富与材料不符合,而且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此观点与其阶级立场相矛盾。
4.(2012·北京文综·T37)(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出发,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2)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高频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2010·天津文综·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选D。本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故选D。其余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2.(2010·北京文综·T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正确选项是D。
3.(2012·天津文综·T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
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
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
破坏。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1.(2013·泰兴期中)亚洲许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等国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重视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方面的教育。其体现的思想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解析】选C。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可判断选C。
2.(2013·无锡期末)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同一派别的是( )
A.“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B.“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君君”“父父”的理念,属于儒家思想主张。“克己复礼”“仁”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选B。A是道家主张,C是墨家主张,D是法家主张,皆排除。
3.(2013·盐城模拟)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选C。材料的意思是统治者应对鳏、寡、独、孤四种人实现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4.(2013·无锡期末)“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 )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解析】选D。题干材料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体现了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由题干中的“六经”可以看出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诗中的语言也体现了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但与恩荫无关,这首诗是写给平民的;故选D。
5.(2013·宿迁模拟)《春秋繁露》中语:“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此材料体现了下列哪些观点主张( )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以民为本 ④天赋人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材料中的“天立王”可以体现作者君权神授的观点。材料中的“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了作者“天人感应”和“以民为本”的思想,以上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而“天赋人权”是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民主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
6.(2013·汕头模拟)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解析】选C。汉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统治者接受,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统治者以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可以说是“崇尚文治的政府”,故选C。
7.(2012·无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杀掉昏主暴君,孟子甚至认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
——汪丁丁《简论王元化先生自由主义
思想的复杂性》
材料二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材料三 宋朝正巧是要对儒家经典重新作出诠释的时候。……研究儒家的力量才称得上真正成熟……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孔子和孟子所强调的君臣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提出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 “学术系统” 的主要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研究儒家的力量“真正成熟”的主要依据。
【解析】第(1)题材料一中孔孟对君臣各提出了要求,以此来概括特征,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第(2)题这里的“学术系统”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再现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回答理学的含义及实质。
答案:(1)双向特征。孔孟的主张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特征: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成新儒学体系。史实: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3)二程、朱熹等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并将之通俗化、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