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
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
和掠夺_________,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_________政策。
(2)直接原因:林则徐在_________,英国借此发动战争。
生产原料
闭关锁国
虎门销烟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
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_________》及附件。
(1)割_______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2)开放广州、_____、福州、宁波、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南京条约
香港岛
厦门
上海
4.影响
(1)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2)中国的_______________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权和领土完整
问题1:有人认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晚清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虎门销烟。对此如何认识?
提示:这种说法片面。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但是同时期的英国经济上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强大,急于对外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因素,中国的闭关政策、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之一。
问题2:怎样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2)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_________》。
(3)_________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_______
___》。
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
北京条

3.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
传教
长江各口岸
九龙司地方一区
北京
天津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_____________公开勾结,共同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_________了。
中外反动势力
程度加深
问题:有人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二者都是侵略性质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
战争。
2.过程
(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_________袭击清
军,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海战:日军乘机控制了___________。
(4)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
连、旅顺、威海卫等地,_________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_____________。
丰岛海面
黄海制海权
北洋舰队
《马关条约》
4.影响
(1)割辽东半岛、_______________、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
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
到中国内地。
(4)日本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
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
_____的发展。
(5)刺激了列强争相划分“_________”、瓜分中国的野心。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台湾及附属岛屿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民族资本
主义
势力范围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徐骧等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问题1: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表明洋务运动不变革社会制度、希望中国富强的梦被粉碎,它不是中国近代化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不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正确道路。
问题2:史学家把甲午中日战争看作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有一定道理。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四、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打着“_________”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3)借口:镇压义和团。
2.过程
(1)发动战争:1900年6月,从天津向_____进犯。
(2)遭到阻击: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顽强打击侵
略者。
(3)攻陷北京: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扶清灭洋
北京
3.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_________》。
4.影响
(1)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_____和盐税作抵
押,使列强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2)北京东交民巷设立_________,允许各国_________,
“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
的大本营。
辛丑条约
关税
“使馆界”
驻兵保护
(3)拆毁炮台,准许列强在铁路沿线驻兵,使清朝腹地京津至
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_________之下。
(4)惩办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官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
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5)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_______________,使清政府成
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武装控制
反帝性质的组织
问题: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提示:经济上,中国完全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军事上,列强在战略要地驻扎军队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地位,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最终确立。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程度加深;两次鸦片战争客观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主题1 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一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探究1:据材料说明马克思是如何认识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
提示:(1)英国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而发动战争,深刻揭露了鸦片战争的掠夺性。
(2)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国门,向中国倾销鸦片,蓄意发动侵略战争。
(3)同时期的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探究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反映了鸦片战争打开了落后闭关的中国大门,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社会被迫接受西方的近代文明。
【互动探究】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对该学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提示: 不赞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造成中国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虽然鸦片战争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但是该观点夸大了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如果没有外来侵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仍会开始近代化。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1.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属;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3.思想观念上,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一些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迈开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4.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国门被迫开放。
二、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碰撞
1.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
3.这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
【备选要点】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的差距
主题2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1:材料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是运用何种史学研究方法评价列强侵华影响的?
提示:(1)主要说明三次侵华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迫使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传统文明,开始了抗争与探索。
(2)运用一分为二的哲学辩证方法看待列强侵华战争具有双重影响。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探究2:据材料分析中日《马关条约》的侵略条款相比以前有何变化。这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1)从材料看,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进口机器只交所订进口税,这是以前条约中所没有的。
(2)客观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不仅进行商品输出,而且开始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发展到新阶段。
【互动探究】
学者裴钰曾评价鸦片战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文中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提示:(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
(2)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1.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的特征。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征。侵略方式:政治,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2.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二、对近代列强前期侵华战争的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备选要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频点1 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
1.(2012·北京文综·T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
2.(2011·福建文综·T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
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
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选D。A,鸦片泛滥给军队战斗力带来的危害,不是题
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B,鸦片泛滥对清朝财政带来
的危害,不是“最大危害”,排除。C,与材料中“何妨损上
益下”相违背,理解错误,排除。D,从关键句“无如(无奈)
漏向外洋……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强调的是“藉寇资
盗”,为侵略者提供资金;正确。
(2010·海南单科·T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B。评论中强调的是“这次战争”“对俄国有利”。对比四个选项,鸦片战争俄国没有参与。甲午战争作战双方是中日,和英、法、俄均无关,俄国只是在战后联合德、法“干涉还辽”,以维护侵略权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不能看出对俄国“有利”。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很明显是比英、法“有利”。
高频点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012·海南单科·T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选B。首先材料中的宗教行径都是对中国人进行侵略的罪行,这必然激起中国人的反抗,是教案出现的根本原因,也体现了中外之间的矛盾加剧。故答案选B。
2.(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选B。《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D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故选B。
3.(2010·江苏单科·T6)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选A。本题以一幅地图为情境,考查学生阅读图片信息、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图片提供了以下关键信息“威海卫”和“刘公岛”,据此可以判断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由此判断A正确。反割台斗争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邓世昌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丰岛海战发生在清军运兵朝鲜途中,所以B、C、D都不正确。
(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A。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必有的题目类型。材料中展现的是中日双方对甲午中日战争同一事件的记录,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A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是正确选项。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有日文出版的文字记录,故B排除;C、D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1.(2013·泰兴模拟)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话中的“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A。抓住时间信息及“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和“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据此判断该“条约”是《南京条约》。故选A。
2.(2013·青岛模拟)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B.战争引起列强对华的新一轮侵略
C.西学东渐将转到制度层面
D.君主立宪政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解析】选D。本题评价的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A、B、C均是对该战争及其影响的正确描述,D与史实不符。
3.(2013·济南模拟)右面是20世纪初西方
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
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 ( )
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史实
B.义和团运动挽救了中国被侵略的命运
C.其结果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D.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材料的解读能力,解题时应注意时间信息“20世纪初”,“西方报刊”即外国人眼看着慈禧逃跑,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结果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使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4.(2013·扬州模拟)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选C。由材料中“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以看出该条约是《辛丑条约》,该规定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故选C。
5.(2013·长沙模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目标由攫取经济利益转变为对中国领土的瓜分
②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③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④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为主的一种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不管是《辛丑条约》签订前还是签订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都没有改变,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是列强侵略的一致目标,故①不正确。②③④说法均正确。故选B。
6.(2013·临沂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十九年(1839年),美商旗昌洋行合伙人亨特在广州欲前往澳门时,需要带备以下四份文件:
第一份(此件须由中国行商代为申请):
呈请为核准前往澳门事,兹有夷商亨某,确系去年前来广州贸易,现拟前往澳门一游。不敢妄自行动,彼乞请商等转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