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
第2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_________。
停滞状态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_________、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
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_________
为中心。
3.影响
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起点。
解放思想
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营管理
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试行_______________,调动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2.行政体制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___________;撤销生产大队,建
立村民委员会。
农业生产责任制
乡、镇政府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_________,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社会主义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___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3.分配体制
实行以_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简政放权
公有制经济
按劳分配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_______
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过程
(1)南方谈话: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的
标准;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
_______。
姓“资”姓“社”
市场经
济体制
国内外
(3)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__
_______。
(4)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_________________理论,提出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主要成就
(1)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由市场配置,社会主义____
_________基本建立。
(2)中国成为世界上_____________最快的国家。
(3)人民生活从总体上达到了_________。
商品
市场体系
经济增长速度
小康水平
问题1: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这句话对吗?
提示: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农民,产品的分配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只是扩大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问题2:有人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仅仅是社会属性不同,其运行机制是一样的。这句话对吗?
提示:不对,两者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
(1)过程:1980年,深圳、_____、汕头、厦门成为我国首批经
济特区;1988年设置_________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_______经济所有制形
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__为主。
(3)影响: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_______,对沿
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珠海
海南经济
多元化
市场调节
排头兵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_____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
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设立:长江三角洲、___________、闽东南地区及环渤海地
区相继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意义: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并带动_________都有
深远影响。
1984
珠江三角洲
内地开发
(3)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设立: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______
_________。
②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具有
_________的特点。
经济技
术开发区
知识密集
3.浦东的开发开放
(1)目的: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带动___________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表现:_____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3)成果: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的___________,成为20世纪
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长江三角洲
1990
经济增长点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_____________、沿海开放区、沿江
港口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_______、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
步形成。
沿海开放城市
多层次
问题1:经济特区有何“特殊”的经济政策?
提示:(1)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2)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3)对到经济特区投资的外商提供较多的优惠待遇,企业的所得税率按15%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给以方便;(4)对经济特区政府授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问题2: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有何区别?
提示: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容易混淆。从地域分布上看,前者更为广泛,遍及各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所占面积方面,前者小,是从城市划出的一定区域;从经济发展特点上看,前者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上,前者实行后者的某些优惠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主题 1 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探究1: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为什么?
提示:(1)共同出发点是继承毛泽东思想。
(2)不相同。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邓小平文选》
探究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年发展”是如何冲破“波折”,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
提示: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四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探究3:依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样克服的?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提示:(1)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2)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备选要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3.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主题 2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探究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
提示:(1)原因: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经济发展的落后。
(2)内容: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
(3)立足点: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对外开放。
材料二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于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探究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断深化的国内因素。
提示:(1)特点:从沿海到内地。
(2)因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的召开;沿海开放的经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材料三 有专家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探究3:材料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具体史实指什么?
提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互动探究】
材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模式”取得很大成功。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不断地融入包括“欧美模式”“日本模式”等在内的全人类好的经验和智慧,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民族政策以及对台湾、港澳等诸多政策展示了中国人对多元一体的理解,“和谐中国”“和谐世界”成为我们的诉求。
探究:结合史实探究以上材料中关于“中国模式”的两个观点。
提示:(1)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模式”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不断地融入全人类好的经验和智慧,参与全球化进程。史实:实行改革开放并不断深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入世贸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开展区域性合作,并发挥重要作用。
(2)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模式”。史实:在外交政策上,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人民的团结;在民族政策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并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一、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借鉴世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二、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备选要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本质区别
1.背景不同
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2.基础不同
近代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3.指导思想不同
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4.性质不同
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5.结果不同
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高频点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2012·安徽文综·T18)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
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选B。具体分析见思维导图:
2.(2011·江苏单科·T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选A。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个体经营到集体经营,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了公有化程度,土地由公社统一使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权,故答案为A。
3.(2011·山东文综·T13)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选C。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排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C图片中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正确。D题干说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与对外开放无直接关系,排除。
4.(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选C。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错误;材料只提到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D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的,故选C。
高频点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2012·江苏单科·T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选C。题干反映我国“1969年……不向国内外借债”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A、B、D表述均不符合我国史实,均有误。
2.(2011·福建文综·T20)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有了明显的增长,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B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正确。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0年,排除。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
3.(2011·上海单科·T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解析】选C。A无法体现材料中的中共二大,主题不全面,错误。B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内容,错误。C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近代工业化、民主化历程及现代改革开放,正确。D只是片面反映了近代上海的某些历史,错误。
1.(2013·连云港模拟)有研究人员作了
《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
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右图
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它说明( )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
【解析】选D。从题干中的图表信息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对农村改革基本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A与材料信息无关;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2.(2013·合肥模拟)1979年9月24日英国《卫报》刊文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该文中“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有( )
①思想路线未变 ②人口基数过大
③经济模式单一 ④中美关系紧张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影响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很多,①②③④中只有“人口基数过大”和“经济模式单一”符合要求,而①④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3.(2013·江南十校模拟)下表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单位:%),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A.美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拉大
B.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C.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D.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呈负增长
【解析】选B。这里的数据只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因此不能看出三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也不可能得出此消彼长的结论,故A、C错误。从时间上看,中国对内改革无疑在这一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故选B。
4.(2013·济南模拟)下列表格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A.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选B。A是表格反映的变化,而不是原因,排除;C说法错误;D包含在B之中。故本题选B。
5.(2013·沈阳模拟)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解析】选B。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
6.(2013·金陵中学模拟)2012年,全国百强县出炉,江苏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四县市稳居首位,本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江苏数量仍然最多。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的是( )
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③开发开放浦东
④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①中包含连云港和南通,江苏位于长江三角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