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ppt课件免费下载
附录四 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
一、史学理论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唯物史观、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史学范式
(1)唯物史观:(也称革命史观,是指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对其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2)文明史观: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观在西方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中国并掀起研究的热潮。文明史观在中国存在时间很短,所以用文明史观的眼光重新考量中国的历史显得很迫切。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文明史观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来构建学科体系,对其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五,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简单地说:文明史观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3)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其中,高考可能涉及的历史知识有:①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儒家思想)
②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启蒙思想、民主法制等“西学东渐”)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后; 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后)
新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4)现代化史观(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大众化等。(简单地说:现代化史观就是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2013.广东连州中学月考)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谈道: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受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列举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内因论认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主要有哪些?
(3)从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追求现代化尝试的重大事件有哪些?据此分析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特点。
【答案】 (1)西方列强的侵略。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经济侵略(协定关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等。
(2)传统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等)没有受到根本冲击;自然经济依然存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等。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经济起步到政治、思想现代化)。
(5)社会史观(社会史范式)
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史观就是“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表现。
社会史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焦点。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
①准确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②利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一原理分析某些现象出现的“原因”。③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现象反映的“趋势”。
(2013.广东阳春一中月考)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材料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看来,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也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准确从图中提取信息。第(2)问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回答要合理充分。
【答案】 (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答案2: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2: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但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答案2:回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农民进城打工。其他答案。
2.主题升华
(1)人类文明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2)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3)影响文明进程的因素: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而且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地区人群的相互交往是决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4)总趋势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
(5)交流中的态度: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以上几种史观都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而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兴起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因此,我们在运用新的史观时应注意针对性,如对近现代史的把握应更多的体现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而对中国古代线索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把握则应着眼于文明史观。此外,还应把几种史观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二、史学研究方法
1.史料
历史研究以史料学为基本方法,并非是刻意的选择,而是学科性质所导致的自然和必然的选择,因为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才能对历史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所谓“言必有据”,此之谓也。
(1)史料的分类(形式)
①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②文献(文字)史料: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社会史的研究很有帮助。例如唐代的法律条文、明清档案、南京国民政府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等)、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但由于文学作品经过文学加工,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③口述史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少数近代史也可),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例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④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2)史料的分类(价值)
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凡是由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或距离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
②第二手史料: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2.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 图片史料。
(2)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3.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4.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
(2013.广东廉江中学月考)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解析】 本题以史学方法为载体形式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材料解读能力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首先要明确“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指的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新见”指的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从材料归类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则失于……尺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否则难免有失偏颇。第二小问注意放到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评论。第(3)问注意围绕“传统”和“交流”两个主题和“两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角度,并且注意组织答案时需先分后总地分析。
【答案】 (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右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请回答:
运用这一图片信息可研究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至少说出四个历史主题)。
答题示例
主题:国民大革命
理由:广告刊登时间为1926年;广告中有孙中山像、“革命尚未成功”标语。
【答案】 历史主题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曲折中求发展)。
理由: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做广告。
历史主题②:实业救国思潮。
理由:广告中有“提倡国货,挽回利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标语。
历史主题③:时尚潮流演变(或“妇女解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
理由:广告中时髦女性的穿着打扮。
历史主题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理由:广告刊登在《申报》上,说明了大众报业的发展。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