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政治课件

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思想政治高考专题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返回目录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纲概览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性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启示类为主,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主观题题型以体现类、 原因类为主,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
考向定位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基础整合】
物质
精神
决定
反作用于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力状况
决定
反作用于
上升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推动作用
物质财富
社会变革
群众
群众
►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突破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提能
  1.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4)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矛盾的。图示如下:
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点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高考常考点,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前进。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同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它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在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命题探究
► 命题角度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例1 [2012·全国卷]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材料一 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性”转变。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企业招工难的“民工荒”,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材料二 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新情况,形成了着力解决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解析] 此题已明确答题范围,关键是认真审题,将原理内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切忌观点与材料“两张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新情况,形成了着力解决新问题的认识,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先进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 命题角度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例2 [2011·课标全国卷]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 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含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内涵。在表述时先将基本观点写在前面,紧跟其后是对材料的分析,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013·四川卷·14题)(24分)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1)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12分)
①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3分
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进步;3分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2013·山东卷·25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定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虽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幸福”“活力”“生态”等宣传语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材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A。
►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考点突破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特别提示 不能认为生产关系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特别提示 不能认为上层建筑一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不能认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提能
  1.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
  (2)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点拨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原理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所在,也是高考重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所以,解决基本矛盾的方法不同,因而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不同。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命题探究
► 命题角度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例3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解析] A 农村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故选①。农村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选③。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才会带来社会性质的变化,故②错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巩固维护经济基础,但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要看其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故④错误。答案为A。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 命题角度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例4 [2011·山东卷]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解析] C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故C正确。A观点混淆了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是错误的。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变法实践的变化,故B观点错误。D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答案为C。
  [点拨] 在复习中要注意区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内涵。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解放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 考点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点突破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特别提示 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不是随心所欲的,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特别提示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提能
  1.认识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依据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
  (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点拨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属于政治、哲学、文化之间的交叉知识,是文综考试的敏感地带,必须结合党的性质与宗旨、政府的职能与原则等知识系统掌握:①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我国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②无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物质财富的创造,越来越需要智力的贡献;精神财富,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命题探究
► 命题角度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例5 [2012·海南卷] 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解析] B “人是历史的剧作者”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①正确。②错误,属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故③错误。“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说明人的社会活动是受客观社会条件制约的,④正确。答案为 B。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 命题角度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例6 [2011·北京卷]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  )
  A.善于运用统一战线 B.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C.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D.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解析] B  “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强调的是要依靠群众,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拨] 注意把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区别开来。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但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才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013·广东卷·36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
(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4分)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12分)
(1)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①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材料一中习近平强调党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体现了这点。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材料二中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各种意见,体现群众路线。
③坚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材料三中实施民生工程,帮助再就业体现维护人民的利益。
第一问比较容易,要注意的是分值有4分,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两方面表现最好能展开。第二问稍有难度,关键是要对历史主体观进行转换,实际就是考如何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这样就比较好回答了,除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外,还要注意社会历史观中其他关于群众的观点不能忽视,比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
易错点1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1.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
  B.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解析] C 诗中的“时”“事”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文章”“歌诗”则是社会意识,C符合题意。A、B观点正确,但在题中没有体现。D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易错点2 错误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关系
  2.2012年,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①②   B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