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百家争鸣

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
百家争鸣
注: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宋明发展为理学
明清新发展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宋程颢、程颐和朱熹、明朝王阳明思想主张
李贽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反君主专制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创立、发展,蔚然大宗
2、秦:遭到打击
3、汉:成为正统
4、魏晋-唐中后期:受佛道冲击,地位受到挑战,逐渐形成“三教合一”趋势
5、宋明:发展到新阶段-理学
6、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从根本上动摇其主导地位。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
“百家”: 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一)概念阐释
“三教”:儒、道、佛
“九流”:分别指:农流,墨流,名流,法流,纵横流,小说流,阴阳流,医流,杂流
拓展: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
(二)百家争鸣的原因
1、经济:
2、政治:
3、阶级:
4、文化:
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环境自由)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认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
尼,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
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
间都是从事教育,55岁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
执教。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1)思想核心:仁
含义:“仁者爱人”(有差别的爱:爱自己,爱他人,为政以德);最高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现:
对己——克己复礼;
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表现——为政以德
“仁”的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的“仁”具有和谐意识,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体现了民本理念。
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并非普遍意义上的爱。
④ 评价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1)思想核心:礼
含义:指西周时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周礼);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内容:尊尊(等级君主);亲亲(宗法) ——上下有别、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进一步提出:正名(名正言顺)按周礼把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孔子重“礼”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的含义是什么呢?
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材料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二者相互制约。


克己复礼、德治
道德自觉
统治者
人人
礼乐文明社会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主要贡献: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同时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②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创办私学。
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教育思想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4)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现实问题
(5)孔子评价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011年韩国首尔大学生举行祭孔大典
2014年曲阜祭孔大典
孔子在首尔
孔子在柏林
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孔子仁礼治国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1.(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D
B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思想主张
A、政治思想: “仁政”(核心)
▲“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勿夺农时
B、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思想主张
C、伦理思想
(1)性善论:
四端(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养浩然之气
人格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价值取向: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 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①天人关系(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学习目标:
道德修习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把握“礼)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1)思想主张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思想主张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③政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并重(法表礼里)
君舟民水(民本);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亦覆舟”
④经济思想: 强本节用、开源节流、鼓励农业
(2)评价:先秦思想集大成者,开创了法家学派,其哲学思想代表了先秦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荀 子
材 料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总结历史
说说他们对儒学的贡献: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仁政 (民本思想)
礼法并举 王霸统一
德治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总体特点:
道是世界的根本;
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事的方法
(二)无为逍遥的道家(黄老之学,老庄之学)
1、道家创始人——老子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二)无为逍遥的道家(黄老之学,老庄之学)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和《老子》,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哲学思想:
(1)核心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是不可感知的自然本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以“道"剔除了儒家“天命”思想的绝对权威。
1、道家创始人——老子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哲学思想:
(2)朴素辩证法:事物是相对和转化的。
1、道家创始人——老子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a“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哲学思想:
(2)朴素辩证法:事物是相对和转化的。
评价:一方面有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看不到转化需要条件,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道家创始人——老子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b“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政治思想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无为而治
(3)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治大国如烹小鲜,统治者智力天下,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要过分逼迫老百姓
评价老子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哲学、伦理学、思维方式、道德人格)
其政治思想悲观消极,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45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以德报怨、大智若愚的思想
不称霸、争霸,和平崛起……
问题探究
2、道家继承者——庄子(战国时期):
哲学思想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天道: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道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物质实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
“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 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唯物主义)
(2)齐物论:
万事万物没有界限差别,天地万物为一
把老子的辩证法引向极端,否认事物的差异性,认为任何事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朝三暮四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鼓盆而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神秘主义)
(3)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曳尾涂中”
政治思想
(1)无为而治
(2)批判世俗的礼法权势,蔑视功名利禄
“大仁不仁”
“至仁无亲”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
1.(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2009·山东基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7.(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A
D
C
(三)刻苦简朴的墨家与墨子(战国)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初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子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战国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1、墨家的特点
刻苦简朴
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讲求实际功利(实用)
2、墨子(战国)——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
政治思想
(1)兼爱(核心):“兼相爱,交相利”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同于孔子的仁
(2)非攻:
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3)尚贤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墨守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同
(5)节葬
(6)节用
(7)非乐
(8)非命
(9)尚力
百姓与天子上下一心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音乐浪费时间资源,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否定儒家的天命思想,肯定人的个人努力
肯定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哲学思想:
(1)认识论:
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辨别知识的“三表法”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2)逻辑学:
提出了“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类”“故”“辩”的逻辑学概念;
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社会效用
作用: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1.(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2.(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3.(2008·重庆文综·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C
B
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B
是墨子的话,语出《墨子·兼爱》。 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 这是墨家提倡的“兼爱”,主张爱人如已。
(四)严刑峻法的法家和韩非子(战国)
1、法家特点: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变革
2、主要代表人物(实践):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秦国商鞅(p6资)
3、主要派别:
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君、臣、民共同遵守的东西。
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神秘、决策、御臣)
势:“权重位尊”的权势、权威。
李悝变法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
②创平籴法
③按军功授田宅
④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
⑤《法经》,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
4、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战国)
理论来源
法、术、势三派;道家、儒家
思想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系统化)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势是法和术的前提
“无法无天”
韩昭侯的故事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以法治国)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
(4)主张变革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5)遵循客观规律,用“参验”的方法检验认识的真伪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杀臣》)
结合韩非子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主张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作 用
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发展趋势
儒表法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2008·四川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C
C
3.(2012·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D
4.(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2008·海南单科·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B
D
6.(2008·上海单科A组·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D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A、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学说:构成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C、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治国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适用时期
最终归宿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
汉武帝时期形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严刑峻法为补充,兼采道家合理思想的治国模式
1、“曲则直,枉则全,洼则盈,敝则新。”这一名言最有可能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地沉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下列对先秦儒家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仁”强调个人修养,规范社会伦理
B、《诗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关注社会与自然,重视人的能力
D、它在当时有利于国家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A
D
3、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各科任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评价不太恰当的是
A.小李: 语文老师关爱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