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永久的悔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永久的悔

  • 格式:  PPT
  • 大小:  2.22M    15张
  • 时间:  2016-12

《永久的悔》ppt课件9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永久的悔》ppt课件9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写作背景
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上又颠簸了一天后,终于回到了一别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到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时,他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
母亲的死,犹如睛天霹雳,对他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六岁因家景贫困,寄养在山西叔父家中长大。)成了他终生悔恨的事。
60年后,1994年,报社的编辑前来约稿,并且出了题目是“永久的悔”他看后说,我早想写了,这就是这 篇文章来源。
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线索是“永久的悔”

作者“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呢?

白的
黄的
红的
“白的、黄的、红的”就成了本文另一引线,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着笔点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更能便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懊悔!
文章说;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 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 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文中母亲在第七段,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爱、母爱!母爱的伟大
也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你是如何解读这句话呢?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对比两个文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有什么不同?
季羡林先生在《永久的悔》的结尾这样写到:“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结尾这样写到:“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回忆我的母亲》表达方式上是单纯的议论和抒情,文字格调显得较高;《永久的悔》表达方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和强烈的抒情,文字格调稍抑,蕴涵了作者深深的悔意。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那????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