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7. *致空气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7. *致空气

  • 格式:  PPT
  • 大小:  257K    20张
  • 时间:  2016-12

语文版《致空气》ppt课件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语文版《致空气》ppt课件1语文版《致空气》ppt课件1
致空气
学习目标:
①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邵燕祥 (1933--- )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在新中国霞光满天的清晨,他曾唱出一首首真诚的恋歌;在共和国阴霾密布的季节,他曾写出一篇篇违心的文字;十年浩劫中,面对“红色恐怖”的灭顶之灾,他一次又一次用写赞美诗的笔鞭挞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挣扎;当我们的民族从恶梦中醒来,他又开始了对极左路线、对自己人生、对社会痼疾的冷峻而犀利的思考与剖析。
――这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鲁迅式杂文家”的邵燕祥同志。
阅读全诗,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明确: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明确:“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第2、3节的内容。
明确: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明确: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明确: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自学指导Ⅲ
1、内容:①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②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2、方法: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学也可讨论。
3、要求:5分钟后学生抢答。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明确: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地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地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用空气象征真情信念理想真理等。
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明确:松-刚强;梅-坚贞;竹-谦虚;莲-品德高尚;菊-高洁,不慕名利;兰-清新、淡雅
再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