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沁园春·雪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沁园春·雪

  • 格式:  PPT
  • 大小:  487K    15张
  • 时间:  2016-12

《沁园春·雪》ppt课件(15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沁园春·雪》ppt课件(15页)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制作人:裴沟矿子弟学校 王现中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才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具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毛泽东手迹 《沁园春 雪》
走进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背景介绍:
《沁园春 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战争,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上制定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度和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1、注音:
莽莽 妖娆 折腰 成吉思汗 稍逊风骚
分外 数风流人物 今朝
分别 数目 朝代
máng
ráo
zhé
hán
xùn
fèn
fēn
shù
shǔ
zhāo
cháo
2、释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用第②义。
风骚:①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词》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②指妇女举止轻佻。词中用第①义。
研读赏析上片:
⑴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诗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⑵总谢雪景的句子,注意了动静结合。试指出写动、静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⑶诗人对雪景的描绘,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⑷”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⑸山,远,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他们的“驰”和“舞”,这样化静为动,给你怎样的感觉。
⑹上片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那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怎样的意境?
研读赏析下片:
⑴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⑵对杰出的历史任务,诗人作了怎样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⑶你是如何理解“俱往矣”的含义,哪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作业布置:
以“雪”为题,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如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赞美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鞭挞雪的冷酷无情,他的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盖世间的污秽等。
研讨课文艺术特色:
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⑵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⑶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⑷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成“识得”行吗?为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比较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督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首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两首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异同?
课堂小结:
词作《沁园春 雪》以其“风调独绝,文情并茂”突出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今天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重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情怀,油然而生奋发之情。有今天的努力与拼搏,相信同学们能收获丰硕的明天,因为伟人以他的实践昭示给我们前行的路标。
2006年7月
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