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6.再别康桥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6.再别康桥

  • 格式:  PPT
  • 大小:  2.18M    35张
  • 时间:  2016-12

《再别康桥》ppt课件(35页) 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35页) 2《再别康桥》ppt课件(35页) 2《再别康桥》ppt课件(35页) 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徐志摩
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人生经历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司總裁時的張幼儀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 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
1926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徐志摩, 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这个人其实很聪明,我爱他,不过这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们对于他这番举动无不深恶痛绝,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痛苦更无限,所以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棍,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很难),免得将来把徐志摩弄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便了。”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胡适
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胡适
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
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再会吧》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字词读音
pàn
yàng
xìng

róu
zǎo
gāo

lán
shēng xiāo
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
2、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
3、音量适中,音调急缓得当。
4、注意感情起伏。
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
/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
/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 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难舍难分
2欢喜和眷恋
3欢喜和眷恋
4沉醉
5激动不已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感情起伏:
感情基调
首尾呼应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文总结
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节奏轻快, 韵律柔和,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
三美
艺术特点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全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象: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绘画美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如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其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
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
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温柔”、“娇羞”、
“蜜甜的忧愁”准确地
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
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
怀,“不胜凉风”的水
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
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
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
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
之中。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