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格式:  PPT
  • 大小:  2.18M    52张
  • 时间:  2017-02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免费下载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原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关于作者与作品臧克家
现代诗人,山东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时有《从军行》《泥淖集》等,以后出版了《泥土的歌》《十年诗集》等。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等。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曲志红):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2月5日晚8时35分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臧克家 (1905─2004)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
──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
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知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
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
已经够了。”——闻一多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青岛的 闻一多塑像
云南大学的闻一多塑像
清华大学的闻一多塑像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qiào


jiào
qiè


jiǒng

hán
kuī
jiǒng
piǎo
dié
dǒu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用心专注而深刻。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
说法十分畅快。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词语积累:
听录音讨论交流: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读析前半部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朗读,释义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作诗的兴趣
起,发
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弥,更加。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 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 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把研究比作了地壳寻宝,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朗读,释义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头劳苦不息。
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形容专心致志。
空闲
解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比拟,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静 夜
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朗读
解释: 群蚁排衙
衙(yá),衙门。旧时官署陈设仪仗,属吏依次参谒长官,叫排衙。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
表现闻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朗读,释义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常常半个月不下楼,人送雅号:何妨一下楼。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是如何表现的?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读析后半部分
朗读,释义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迥jiǒng,远。差得很远,完全不同。
既,已经。
既往,过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表情朗读: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释义,然后表情朗读: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形容怒气很盛。
表情朗读: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搞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参加游行示威
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归纳 复习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并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为人民讲话,成为民主战士。
他的变化是“从学者到斗士” 。但作为卓越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却是始终如一。
三本书
(学者)
三件事
(革命家)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学者
(1-7)
革命家
(8-18)
潜心学术
硕果累累
嫉恶如仇
勇于献身
说了就做
说(言)做(行)一致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19-20)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不同)
(相同)
扩展 迁移
红烛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死水》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