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

人教版语文第15课《孙权劝学》语文ppt课件(七年级下册)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语文第15课《孙权劝学》语文ppt课件(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15课《孙权劝学》语文ppt课件(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15课《孙权劝学》语文ppt课件(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

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 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解题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书的体例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等。《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断代体: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断代史。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分载多国历史。如《战国策》都属于这一类。
二十四史
史记汉后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晋书宋书南齐书:晋书、宋、南齐书
梁书陈魏北齐书:梁书、陈、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北史:周书、隋书、南、北史
旧新唐书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新五代史
宋辽金史元明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五史:外加《新元史》)
(二十六史:再加《清史稿》)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卿 (qīng) 遂 (suì) 涉猎 (shè liè) 孰 (shú)
邪 (yé)
更(gēng)更新 (gèng)更好 (jīng)姓更
为(wèi)为了 (wéi) 成为
掌握以下重点字词读音
朗读节奏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
2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 蒙乃 始就学。
5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找出重点词语、句子。
2、质疑,共同讨论
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

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
告诉;对……说
现在
掌管
事情

事务
难道


句末语气词

应当
历史
罢了

谁比得上
认为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开始

讨论
议事
非常,十分
惊奇
现在

为什么
这么

于是
拜见
表顺接,就
重点句翻译: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已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 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才分别了。
品析文章
孙 权
鲁 肃
吕 蒙
《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结合孙权的身份,并想想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找一找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严厉、关心的语气)
(责备、怒气)
(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层,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吕蒙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调侃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惊讶
赞叹
鲁肃赞学
理出文章思路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劝人要讲究策略。
(5)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6)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才干。
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3.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5.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
6.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7.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9.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10.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孙权劝学》赏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七百多字)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二百六十多字)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解读
张豪林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
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
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
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④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作业:
学习本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孙权的善劝,鲁肃的敬才爱才给你什么启迪?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个小片段,把你的感受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