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8.木兰诗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8.木兰诗

  • 格式:  PPT
  • 大小:  1.61M    41张
  • 时间:  2017-03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ppt课件免费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8 木兰诗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1.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重点)
2.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体会不同修辞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难点)
3.学习木兰这位巾帼英雄自立、自强的高尚品质。(重点)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
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距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乐府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金柝( )
鞍鞯( ) 戎( )机
辔( )头 燕( )山
胡骑( ) 傍( )地
zhù
kè hán
jiān
pèi
yān

rónɡ
tuò
tiě
bàn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叹息声。
对着门织布。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子。
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想什么。
军中的文告。
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

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
早晨。
水流声。
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马鞍下的垫子。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不愿做。
希望骑上千里马。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问(木兰)想要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磨刀的声音。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外城。
扶持。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穿。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帖”通“贴”,粘贴。
“火”通“伙”,伙伴。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策勋十二转
市,名词用作动词,译为“买”。
策,名词用作动词,译为“记下”。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朔气传金柝
赏赐百千强
胡骑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古义指父亲。
北方。
有余。
战马。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出郭相扶将
著我旧时裳
双兔傍地走
不愿意。
希望。
外城。
穿。
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
请同学们仔细分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思考这两句的确切意思,并说说在语意表达形式上有何特点?又该如何去翻译这两句呢?
上下句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这是互文的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翻译: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了,有的转战数载胜利回来了。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文中运用互文手法描写的句子还有哪些?找出来并解释。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请同学们看看下列句子划线部分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些类似的句子出来。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
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这两句是复沓句。两句文字基本相同,只更换少数词语。“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这两句是顶真句,又称“联珠”,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与前一句末尾的词语相同,首尾相连。“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4.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二一二”节拍
“二三”
节拍
“二二一”节拍
请同学们根据语意及句式划分节拍。
唧 唧 复 唧 唧  昨 夜 见 军 帖
可 汗 大 点 兵  万 里 赴 戎 机
归 来 见 天 子  天 子 坐 明 堂
不 闻 机 杼 声  唯 闻 女 叹 息
问 女 何 所 思  问 女 何 所 忆
愿 为 市 鞍 马  从 此 替 爷 征
将 军 百 战 死  壮 士 十 年 归






















通读课文,概括各段的内容。
1-2
3
7
4
5
6
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写木兰还朝辞官。
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用比喻作结。
首先,诗中花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详写
略写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战争的残酷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本文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木兰诗
替父从军
勤劳,善良
机智,勇敢
交代身份,揭示忧虑
说明原因,决心应战
积极准备,踏上征途
辞官归乡
谢辞高官,功成身退
喜归故里,重著旧裳
以兔为喻,解释原因
写作鉴赏
1.民歌风格。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字句谐适的排比。排比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等句子,渲染了木兰从军准备工作的繁忙与有条不紊,表达了木兰的乐观精神。还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如最后四句,体现了作者对女英雄的赞美之意。还有非常工整的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北方的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用环境来烘托木兰勇敢顽强的性格。
2.详略得当。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
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较详细,
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几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较简略。
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
密有致,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用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