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平面镜成像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 格式:  DOC
  • 大小:  47K    2页
  • 时间:  2017-08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2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替代法”实验思想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法、归纳法、对比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面镜、蜡烛、玻璃板、支架、火柴
学具:导学案、分组实验盒、小平面镜、三角板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从照镜子,中国古代铜镜引出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介绍物、像、平面镜等基本概念。
(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2、做出猜想:
(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4)、像是虚像;
哪个猜想对呢?要用实验来验证。首先我们来看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3、设计实验
在设计实验前,先来看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掌握这个实验是大有帮助的。
(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接不到,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测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呢?
(2) 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目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讨论归纳后,通过课件进一步强调
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找一个跟平面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就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大小。
与学生一同选出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实验设计方案并找一名学生上台介绍。
通过课件强调实验步骤。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到学案的表格中。
5、分析论证、归纳结论

(三)成像原理(课件展示)

(四)、平面镜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成像原理
3、平面镜的应用
4、替代法
四、反馈练习
五、课后作业: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结束语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