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9 赤壁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9 赤壁赋

  • 格式:  DOC
  • 大小:  48K    5页
  • 时间:  2017-11

9 赤壁赋 习题3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课
《赤壁赋》练习3
一、阅读《赤壁赋》第三段,完成1—6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词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正襟危坐(端正)
C下江陵(向下游到) D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
2、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3、下列句中划线字与例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二、一词多义。
7、解释下面三个句子中的“歌”。
A、扣舷而歌之。( )
B、歌曰。( )
C、倚歌而和之。( )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进天阙。
8、对这首词的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写作者倚栏远眺,在一片风雨凄迷中,作者仿佛看到了中原人民在金兵铁蹄蹂躏下辗转呼号的惨境,以致于“怒发冲冠”。
    B.“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写自己已30多岁,建立的一些功业已化为了尘土,只留下当年披星戴月转战千里的回忆。
    C.“驾长车”句写自己要驾着战车向敌军猛攻,要把敌人的要塞贺兰山踏破缺口,践为平地。
    D.“壮志”句中的“壮志”与“笑谈”是互文,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者侵扰罪行的切齿痛恨。
    9、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音调激越,风格豪迈悲壮,为我们勾出了一位硬骨铮铮、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B.全词分四层抒发了“壮怀”:回顾往昔战斗岁月,激励自己继续奋斗,国耻未雪,臣恨难灭;消灭敌人,收复失地;统一江山,朝拜皇帝。
C.上阕结尾“莫等闲”句已成为激励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早当奋发有为的千古箴铭;下阕结句把“朝天阙”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流露出的忠君思想则是不足取的。
    D.这首词语言朴实粗犷,掷地有声,很好地表达了悲愤激越的情感。
答案:
1、C
2、C(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3、B(都表被动)
4、C(都是宾语前置句)
5、D(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6、① 这里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②(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8、B
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