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作文>小学作文教学>游记作文教案

小学生游记作文写作技巧《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教学实录)》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 整理:黄亚东
时间:2010年11月17日
地点:东台市实验中学
师:我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游记的写作,我们今天就来集中地解决一个问题,(出示幻灯,指着幻灯说)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我要问同学们一下,手上的材料都看过了吗?
生:看过了。
师:都预习读过了吗?
生杂:预习过了,读过了。
师:谢谢大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基本的概念。(师屏幕出示概念,指着屏幕说)游记,读——
生齐读:游记,就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是以真实的游览见闻和感受为题材的记叙性散文。
师:要说作文的真实性的话,在记叙类的文章里面,游记、日记都是最能够表现真实性的文章。所以我们学习写游记,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人文景观的美好,更是让我们记录我们的足迹,记录我们的心灵的感悟。好,下面我们就来开始进行研读体验。我给大家组织了四篇范文,它们将告诉我们游记写作的基本构思方法。第一篇是《颐和园》,第二篇是《观潮》,第三篇是《山海关》,第四篇是《三亚落日》。老师给大家设定的讨论的要求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某一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第一篇——《颐和园》,我来给大家朗读关键的句子:(师读)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师:这是我的第一次朗读。第二次朗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
师:这是我的第二次朗读。现在我们就开始研讨了,《颐和园》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请同学们发表见解。
(学生思考,师巡视。)
师:好,可以举手发言了。好,请你来!
生1: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写游记。
师:进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对呀,按照地点的转换来记录自己的行踪。好,谢谢!请你来!
生2:先总写“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结尾的时候再总结全文。
师:嗯,先总写,然后呼应篇首作点题。好,谢谢!你呢?
生3:写游记有一种基本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写游记还可以通过移步换景,就是通过地点的转换来写。
师:好。这位同学,他的见解里面运用了术语。“总分总”就是语文的术语,“移步换景”就是游记的术语,多好!结构是总分总,这位同学又说了首尾是呼应的,然后中间的部分是移步换景,按第一位同学说的是根据地点的转换来记录自己的行踪。这就是《颐和园》告诉我们怎么去构思一篇游记。
师:(出示幻灯)我们把它小结一下,做记录:总体构思——游踪,注意这个术语,游踪就是你行走的路线——游踪明晰,移步换景。由于这八个字,我们就知道总体的构思应该是怎么回事。再来八个字(出示幻灯:总提分说,层层展开),我们把眼光看到每一个段,你看“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这是总说。它每一个段都有总说,后边再细细地展开。第三段也是:“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 “来到万寿山脚下”是总说,再说“抬头看”,它的段落写作很有特点:总提分说,层层展开。这就告诉我们细部怎么展开,整篇文章怎么结构,每一段怎么展开,让我们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颐和园》告诉我们的道理。
师:第二篇——《观潮》。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观潮》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还是请大家说,好,谢谢,请你来。
生1:它还是先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然后写了发潮之前的情景,然后写发潮时的,最后写发潮后的。
师:嗯,同样是总写一句。但是这个结尾啊,就留有余味,它就没有点题,让我们去想。你看,(师读最后一段)“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就收住了,它是一种自然的留有余味的结尾。这位同学分析了,先总写一句,然后也是层层展开。但是,它与《颐和园》一定是有区别的,请大家再表达观点。
生2:从“这一天早上”到“午后一点左右”,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根据时间的发展来记叙事物的变化。好,谢谢!现在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指着屏幕说)游踪明晰,移步换景,它的游踪在哪里呢?游记游记,一定要表现你的游踪,它的游踪呢?
(学生思考。)
师:我们从小到大,老师都告诉我们写游记要移步换景。但是,《观潮》却不同。
生3:它是先从“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然后是“踮着脚往东望去”,然后……
师:很难找到游踪,对不对?它只是说早上来到这个地方,然后登上大堤,就不知道了。再往什么地方走?你看,这就是问题啊!没有游踪。你来分析!
生4:因为是观潮,看的是潮水,并不是游览什么地方,他只要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个景色。
师:好,是景色在变化,人没有动弹。请你把人没有动的那些地方找出来。
生4:他登上了海塘大堤之后就再没有动。
师:于是就长久地等待,于是就“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一直到大潮退去,都还在海塘大堤上。这就是发现。哦,这篇游记是没有游踪的变化,那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小结(出示幻灯),刚才《颐和园》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写下来,我们来看《观潮》,没有游踪,叫:定点观察,情境变化。假设你们要去咱们的麋鹿风景区观看风景,你们很可能站在一个地方远观——麋鹿群出现了,奔跑着,消失了。这是游记的另外一种构思,经常用到,但是没有被大家普遍地提炼出。你看,又是一种吧。它的段落的写法,也是和《颐和园》不同的(出示幻灯)——写声写形,烘托渲染。它的描写更富于动感,因为是定点观察,所以一定要用其它的手法来使景物美丽起来,写声写形,烘托渲染。当我们到滩涂上去观看鸟群的时候,就要写它的声,就要写它的形,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把景物写得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观潮》就是这样告诉我们来构思游记的。(出示幻灯)《颐和园》是一处一处地写,《观潮》则是一时一时地写。早上,中午,潮来到的时候,潮经过的时候,潮奔腾而去的时候,到潮消失了的时候,一时一时地写,于是层次更分明。
师:好,把我们的目光移向《山海关》。(师读)“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铮铮响的名字,我是很早很早就听到了,现在,我终于亲眼看到这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了。”第三段继续地议论抒情,第四段写山海关的城楼,第五段抒情议论、产生联想,一直到课文的收束。大段的抒情,大段的议论,大段的联想。那么,《山海关》告诉我们怎样写游记?再请大家发表观点。
生1:写游记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当中,要情景交融。
师:边写景,边抒情,或者是写景之后大篇幅地抒情。谢谢!
生2:游记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增加到写景中。
师: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联想和感受,于是就形成了想象,于是就表达了情感,多好。这位同学能够在阅读中提炼出一个好的内容,概括出一个好的手法。
生3: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感,鼓舞着人们的意志。
师:不仅仅是看到了作者笔下的景物,更多的是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激情。还有吗?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写游记。
生4:它由感受的不同,由时间的不同,从而写出心中所想,写出这篇游记。
师:随着景物的出现,不断表达自己的感情。很好,还有谁,对文章里边告诉我们怎样写游记有新的感受?
生5:游记是可以在记叙中夹杂议论,就是夹叙夹议。
师:嗯,夹叙夹议。又用了一个术语。我们来看,老师是怎么概括的。(出示幻灯)这篇文章和前两篇文章大大的不同,就是游踪只点了一下,略有游踪,先写实,后写虚。写实,是写山海关的城楼;写虚,是大量的联想抒情,并没有写景。这是游记的另外一种写法,写一小小的景点,然后用更多的篇幅去展开联想、去抒情。多美的结构啊!继续细化,(出示幻灯)它的段落写作是:选点绘景,议论抒情。
师:原来游记竟然可以这样写,只写一个点,然后大量地议论抒情。《颐和园》是一处一处地写,《观潮》是一时一时地写,《山海关》是一实一虚地写啊。
师:好的,最后一篇——《三亚落日》。以三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写游记。开始讨论!
(师巡视,发现学生讨论不积极,遂引导。)
师:似乎没有讨论,还在沉思默想。三人小组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师巡视。)
师:好,我们来交流,(看到有学生举手,过去)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好,你来!
生1: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师:在结构上总分总,在手法上多用比喻。你刚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给我们说了。
生2:作者的脚步一直停留在看落日的小岛上,它并没有像前两篇一样略有游踪,而是以太阳的变化,相当于时间的顺序来写。
师:多好的见解啊!这篇文章我们看不出它的游踪啊,被这位同学观察到了。好,谢谢!
生3:这篇游记由太阳的颜色变化来写。
师:反复地写太阳的变化,多好的看法!还有吗?
生4:把三亚落日拟人化,赋予它灵魂。
师:用拟人的方法来绘景。
生5:首先它运用时间顺序,然后将太阳的一些变化都化成一个孩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让人感觉太阳宛然是活的。
师:专门写太阳。那么怎么概括呢?继续看(出示幻灯),《三亚落日》这样告诉我们:从整体构思上看,它没有游踪,但暗示游踪。它说:“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暗示到三亚去了,在某一个地方看落日。这就是暗示游踪,专写一景。看段落:反复描写,因为它专写一景,所以对这个景物的变化反复地描写,太阳的变化,太阳色彩的变化,太阳位置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手指屏幕)融情于景,从游记的写作来看,每一笔都应该渗透情感,但是在《三亚落日》这篇文章里,融情于景的写法是用得最好的。一处一处地写,一时一时地写,一实一虚地写,那么这篇文章怎么写的呢?(出示幻灯)一步一步地写,太阳在变化。
师:我们来看小结,把四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放在一起。(出示幻灯,指着屏幕说)它们告诉我们这样构思游记,一起读。游踪明晰,读——
生齐读:游踪明晰,移步换景;定点观察,情境变化;略有游踪,先实后虚;暗示游踪,专写一景。
师:多奇妙啊!第一种写法游踪明晰,第二种定点观察,第三种略有游踪,第四种暗示游踪。这就是构思的技巧。游踪明晰,带来的是移步换景;定点观察写的是情境的变化;略有游踪,是为了先写实后写虚;暗示游踪,是为了集中笔力专写一景。原来游记的构思是这样产生的。
师:好,我们看练习。《长城》它的开头一段是这样的(师读材料):“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假设要你接着往下写,你准备采用哪种构思方法来写呢?现在我们不需要你写,需要你谈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展开它。好,现在各自思考,然后我们再来交流看法。
(学生思考,师巡视。思考近三分钟,有学生举手。)
师:好,我们来请这位同学讲,怎样继续地往下写。
生1:我会采用游踪明晰、移步换景的方法,一步一步、一处一处、一时一时地写,描写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情景,再写入自己的情感,融情于景,烘托渲染。
师:好的,你把刚才所学的综合了一下。我建议:远看长城,是第一个;然后继续地靠近长城;然后登上长城;然后发表感想。这样可以吧?好,谢谢!
生2:我选择略有游踪、先实后虚地写。先写长城的景观,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感慨。
师:好的,他学习的是《山海关》的写法,先定点的描写,然后心生感慨。
生3:我也是略有游踪、先实后虚地写。先写自己远看长城,然后细看长城、登上长城,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先写下来,然后再发表自己对长城这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赞叹,和自己爱国爱民族的情怀。
师:多好啊!同样的是略有游踪、先实后虚。
生4:我也是略有游踪、先实后虚。我可以先写长城的景色,然后再联想那时的科技那么落后人们是如何筑起这座伟大的长城,再表达长城对我们的启示。
师:他说得更详细,一篇游记作品好像就在我们面前。
生5:我会暗示游踪、专写一景。先写远看长城,然后从不同的角度看长城,把它描述成各种样子,然后再抒情。
师:好,专写一景。这让我记起了你们读过的一篇文章《黄山奇松》,首先写号称“天下第一山”的黄山有四大景观,然后写人们钟情的就是奇松,然后定点写奇松,其中又定点写三大松树,最后一段议论抒情。略有游踪,定点描写。
师:原来《长城》是可以有各种构思的方法来写它。下面我给大家念一篇《长城》,它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很好的游记写作的模式,跟大家的思路差不多。
师读范文: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气势雄伟的工程,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师:你看,是不是略有游踪啊?先实后虚啊?同时也可以说是暗示游踪、专写一景。但是它更好的表达是一实一虚。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课文里面找到例子来证明这四种构思的方法,足以让我们很好地学用了。
师:好,谢谢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其实就是(出示幻灯):读美文,学作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选的这四篇文章都是你们小学的课文,原来它们是这样地告诉我们,它们永远不会沉睡,它们不时地闪现它们美丽的身影,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从思想情感方面,给我们以启迪,给我们以思考。好,谢谢同学们,希望这节课对大家有用。下课!
(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