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4.白杨礼赞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14.白杨礼赞

  • 格式:  PPT
  • 大小:  4.34M    40张
  • 时间:  2017-12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教研课《第14课:白杨礼赞》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教研课《第14课:白杨礼赞》ppt课件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教研课《第14课:白杨礼赞》ppt课件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教研课《第14课:白杨礼赞》ppt课件
抒情散文
白杨礼赞
14
同学们,你能用自
己的话来说一下“白杨
礼赞的”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白杨树有什么值
得我们崇敬和赞美的呢?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崇敬和赞美白杨树吗?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本文。
理解托物言志写法,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及方法。
1.
2. 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
的写作思路。
(重点)
(难点)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蚀》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鲜明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2.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3.立意清新,精心结构。4.抒情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具体地说,即: ①托物抒情; ②因事(人)抒情; ③借景抒情。5.语言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被蒋介石通缉,由于报社不敢登他写的文章,所以他内心十分矛盾,便在手稿上署笔名为“矛盾”。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发表前,叶圣陶说:“‘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姓氏,并且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你署名‘矛盾’,一看就知道是假
“矛盾”由来
名。如果国民党方面有人来查问原作者,我们就为难了。不如在‘矛’字上加草头,《百家姓》里有,姓‘茅’的也很多,不会引起注意。”沈雁冰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
魔法记忆之据域定音法:“域”就是适用领域。如“壳”字,口语一般读“ké”,其余情况下读
“qiào”。
主宰 晕圈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刹那间 外壳 地壳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qiào

zǎi
yùn
yān
chà
qiǎn

锤liàn( ) 婆suō( )
倦dài ( ) 秀qí( )




1.礼赞:
表示尊敬和赞美。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
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
思。 
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
长。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妙手偶得:
3.无边无垠:
4.坦荡如砥:
5.潜滋暗长: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
伸出来。逸,原有“超过”的意思。 
意思同“百折不挠”。折磨不了,
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
不服、退缩。 
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
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6.旁逸斜出:
7.不折不挠:
8.纵横决荡:
导思1.从哪几个角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线索 景、形、神
关键词:
不平凡
导思2.文章结尾写楠木有什么作用?
对比衬托
白杨树
导思3: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 托物寄情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白杨礼赞》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 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 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 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 “不平凡”的含义。
【答案】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 次提到“极普
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 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 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
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答案】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2.
中考怎么解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三步法。第一步:确定赏析角度。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可以从“词语妙用”入手,赏析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从“描写方法”入手,如: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即描写、抒情、议论等角度入手。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展示的具体内容。第三步:理解情感表达。分析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情感或文章主旨。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反映了……主旨)。赏析句子,中考占3左右。本题主要从用词及修辞角度分析其效果。
3. 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
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
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普
通军民埋下伏笔。
4. 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答案】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
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 “伟丈
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
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 “好女
子”和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
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重点品析第7段
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案】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 “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
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5.
重难点小结
这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不是“好女子”到“伟丈夫”,从外形,到内在品质,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第二层进一步揭示赞美白杨的意义做好了准备。紧拉着,第二层用了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
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 志,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答案】不多余。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作铺垫。因此,不多余。
6.

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
7.
【答案】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农民和他们的精神。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可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手法探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北方农民和他们的
精神?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答案】(1)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笔直的干,靠拢向上的枝枝叶叶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及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白杨树来象征,贴切自然。
(2)运用欲扬先抑。作者在第⑦段先以两个“没有……”坦言白杨树不是“好女子”,既而用“但是”一转,再肯定
2.【手法探究】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与技巧来表达
自己对白杨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请举例来说一说。
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更突出地赞美白杨树的不屈、挺拔、正直、伟岸的品质。
(3)运用对比。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突出地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
白 杨 礼 赞
外形特征
干:笔直
枝:笔直、靠拢
叶:向上
力争上游
不屈不饶
倔强挺立
内在气质
生长环境
(形美)
(神美)
雄壮伟大(景美)
赞美白杨树,讴歌抗日军民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赞美了白杨树倔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团结向上、坚强质朴的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1.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
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笔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
枝叶叶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
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
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白杨树来象征,
贴切自然。
2.运用欲扬先抑。 作者在第七段先以两个“没……”
确定白杨树不是“好女子”,既而用“但是”一
转,再肯定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更突出地
赞美白杨树的不屈、挺拔、正直、伟岸的品质。
3.运用对比。 第九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突出地
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 贱视民
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
1941 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
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
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
革命圣地延安, 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
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此诗可以说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也选一事物写几句话,或诗或文,表达一下你此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