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第22课:愚公移山》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第22课:愚公移山》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第22课:愚公移山》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第22课:愚公移山》ppt课件免费下载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得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讲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
噢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愚公移山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2 愚公移山
列御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太行( ) 万仞( ) 惩( ) 魁父( ) 荷担( ) 叩石( )
垦壤(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厝东( )
雍南( ) 陇断( )
kuì

yōnɡ
kuí
chénɡ
shuānɡ
hánɡ
rèn
kòu
jī běn
cuò
lǒnɡ
chèn
rǎnɡ
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一厝朔东( )
无陇断焉( )
通“返”,返回
通假字
通“慧”,聪明
通“无”,没有
“措”,放置
通“垄”,高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将近。
面对。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
谋划,商量。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尽、全。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直。
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地。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提出疑问。
介词,凭。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削减。
“把……怎么样”。
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相当于“之于”。
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
肩负,扛。
敲,打。
挖。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交换。
通“返”。
两座山非常大;
年老力衰,人员少;
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一方面说明“遗男”是得到了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把孩子的神态写出来了。
另一方面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与“愚”相对,聪明。叟,老人。
表修饰关系。
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介词,凭。
残余的,剩下的。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传神地写出了智叟对愚公的讥笑嘲讽和自作聪明之态。
“笑而止之”,你是怎样理解河曲智叟的这一举动的?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长叹。
指思想。
顽固。
通达。这里指改变。
即使。
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
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穷尽。
增加(高度)。
愁苦。这里指担心。
通“无”,没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不停止。
代词,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指神话中的天帝。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神话中的大力神。
背。
放置、安放。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呢?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
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
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 )
惩山北之塞( )
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寒暑易节(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何苦而不平( )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一词多义
跳往助之( )
隐土之北( )
甚矣,汝之不惠( )
代词,指愚公
助词,的
助词,无义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副词,将近
副词,况且
其妻献疑曰( )
其如土石何( )
代词,他的,指愚公
以残年余力(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介词,凭,靠
连词,用来
文言句式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即“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动句: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杂然相许。(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甲: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因为愚公决心大,且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
学生乙: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箕畚之类;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从现代科学来讲,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事物,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种地质上的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学生丙: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不能成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的。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虽然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
背景
下定决心
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必定成功
开端
发展
太行、王屋山高大(体积)
高潮和结局
本在冀州南、河阳北(位置)
愚公九十面山居(原因)
毕力平险众释疑(献策)
残年余力甚不惠(讥讽)
山不加增人无穷(反驳)
愚公精神动天地
夸娥二子负二山
移山不易
迎难而上
移山坚定
战胜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