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

免费下载《第24课:诗歌五首》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第24课:诗歌五首》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下载《第24课:诗歌五首》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下载《第24课:诗歌五首》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下载《第24课:诗歌五首》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下载《第24课:诗歌五首》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下载《第24课:诗歌五首》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4 诗词五首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阮籍等人作品,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之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如此,这样。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喧嚣扰攘的尘世。
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偏远,偏僻。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即庐山。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伴。
山间的云气。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辨识。
傍晚。
3.“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4.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挚情感。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丑恶污浊。他虽几次出来做小吏。但最终辞官归隐,永不出仕。隐居生活更主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心远地自偏”即为此意。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
情景相融
物我合一
心远地自偏
采菊见南山
山夕鸟飞还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生命真谛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 望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俘,羁居长安。诗人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指长安。
【品析】
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运用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破:陷落。
jià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品析】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尾联中“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达内心的忧国思家之情。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sāo
相当,值。
抓,挠。
稀疏。
简直。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zān
【句解】
首联、颔联写出了国都在战火中的破败,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和对自己的哀叹。
【赏析点拨】
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5.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春 望
翘首望京
国都破——草木深(见)
花溅泪——鸟惊心(感)
思念家人
烽火连——家书少(盼)
白发稀——不胜簪(思)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坍塌。
乐府曲名。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句解】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指宝剑。
雁门太守行
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霜重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甲光向日、半卷红旗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环境
角色满天
燕脂夜紫
霜重鼓寒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以乐府旧题描写了当时的边塞征战之事。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全诗共八句,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和颈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异常残酷。尾联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赤 壁
(杜 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风独树一帜,尤其是抒情绘景的绝句,写得清丽生动。著有《樊川文集》。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埋。
销蚀。
给。
帮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铺垫】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铺垫
【议论】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
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4.前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是叙事,后者是议论感慨,由叙事引发议论。
5.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怎样看待《赤壁》一诗中最后两句对周郎的评价?
学生甲:“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赤壁大战中周瑜战胜曹操的事情。战胜曹操有各种历史原因,其中天时的作用不可忽略。诗人抓住这一点发表议论,认为周瑜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东风,他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历史将会完全改写。
学生乙:此处,诗人笔锋一转,将赤壁之战的胜负归结于侥幸和偶然,完全改变了周瑜在战争中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常以武略自负,自认知兵。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的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
赤壁
兴感
借古讽今
警策世人
戟未销
任前朝
咏叹
非风便
史将淆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
李清照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帝的话语。
【上片】写梦境及天帝的问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环境描写
怎样理解“接”、“连”、“转”、“舞”的含义?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同“漫”,空,徒然。
“路长日暮”有何深意?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来源。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试赏析“谩”字的妙处。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下片】写自己的苦闷及词人与天帝的对答。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吹得。
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如何理解“鹏正举”呢?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怎样理解最后三句的深意?
此三句由梦境回到现实,借《逍遥游》营造恢弘意境,希望凭仗风力奔向理想的所在。也回答了“归何处”的询问。
渔家傲
意象:天、云、雾、星河、千帆
景象壮丽
动词贴切
以“帝所”寄寓美好的希望
动词:接、连、转、舞
意境:雄奇瑰丽,虚实结合
天帝形象:慈祥温和
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