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作文>高中作文教学>高考作文素材
  • 资料信息
  • 科目: 

    高考作文素材

  • 格式:  DOC
  • 大小:  88K    15页
  • 时间:  2017-12

2018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编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018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编
整理人 董营涛
“教师离职领103斤1毛硬币”,很好玩吗................................................................................................... 1
兼职教师能力须有保障.......................................................................................................................................... 4
多余的“学历证明”就是折腾人......................................................................................................................... 6
感受尊老敬贤的国家温度...................................................................................................................................... 8
中国男神团”为何能让人泪奔........................................................................................................................... 11
信息平台助力“走失”文物早回家.................................................................................................................. 13
“扮官”的戏精何以能屡屡成功...................................................................................................................... 15
就是要重奖“毒地”举报者............................................................................................................................... 18
救命还是免责,别让医生为难........................................................................................................................... 20
硬科技重新定义中国力量................................................................................................................................... 23
“换头术”面临伦理拷问,应慎之又慎......................................................................................................... 25
加强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 27
独臂学者示范务实学术风格............................................................................................................................... 29
破除“血荒”困境亟待制度发力...................................................................................................................... 31
 
“教师离职领103斤1毛硬币”,很好玩吗
2017-11-18 20:06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胡印斌
  辞职两个月后,潘老师领到了四川雅安一培训机构补发的押金:1000元1毛硬币。加上另两位老师辞职后补发的押金,共计1666元1毛硬币,重达103斤。校方称,因不满潘老师工作和离职期间“严重不负责任行为”,所以才用发硬币这种合法的方式表达不满。校方还告诉三位老师,硬币是他们专门找雅安市各大银行兑换的。
  几乎每一则涉及到消费硬币的消息,表面上看似乎很“有趣”,也总能引发民众的围观。“业主用16900个硬币缴物业费,11人用2小时才数清”“河南男子拉1000斤硬币买房,工作人员数钱数到手疼”“顾客带2.6万元硬币买车,车行员工花4小时数完”“‘老赖’拎10多袋硬币还钱,银行3人3小时数千元”……
  习惯了简单的刷卡,或者大额消费,巨量圆圆的硬币扎堆儿出现,总会让人哭笑不得。不过,教师离职领到103斤1毛硬币押金,这事很好玩吗?
  当然不好玩!岂止不好玩,甚至是对当事人人格尊严的不尊重。培训机构称,这是因为教师有错在先,所以才“小施惩戒”。但不要忘记,劳资双方如果发生劳动争议,应当从法律上寻求解决的途径,如果不服从法律的裁定或调解,双方可以把官司打到底,直到有一个结果。一旦法律已经裁定,双方达成了协议,剩下来的只能是履行协议,而不能附带任何不满的表达。
(校方不认为给硬币是违法行为,兑换硬币就是为了制造麻烦,让当事人心里不痛快。添堵行为法律上难以界定,不尊重对方又难以法律量刑。)
  从目前的结果看,培训机构确实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开始分期如数归还离职老师的押金。但其挖空心思将整钱换零钱的做法,实际上已经给老师带来麻烦。这些麻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麻烦,即如何带走、兑换这些沉重的硬币;二是精神上的焦虑,包括愤怒、尴尬、担心等等负面情绪。毕竟,协议商定,校方会在未来5个月分5次陆续返还押金,每次1000元,这些硬币只是一个开始。由此,也必然会对其人格尊严产生损害。
  公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应当拥有受到他人最起码尊重的权利。目前,法律界对人格尊严的认定还比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否受到侵害,除了本人主观感受之外,也要考虑社会的客观效果。
  结合这一事件看,潘老师等人本人的感受自然不佳,而从一些具体的细节看,也确实存在侵害的可能。比如,潘老师等三人去校长办公室领钱时,看到的是三个黑色垃圾袋,如果不是三人中有一个男士,拖都拖不走;因担心垃圾袋会漏,老师们提出多给几个袋子而不得,还得跑到街上买了三个塑料箱子;然后是到各处银行奔波还钱而不得……如果考虑到中国人的传统,此种做法无异于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当然是对他人极大的伤害。
  根据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培训机构自以为行为“合法”,结论未免下得太早。对此类恶劣损害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妨启动“合宪性审查”。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德约束,更需要法律规范。作者擅长联想,联系用硬币购物新闻,给现实带来麻烦。)
兼职教师能力须有保障
2017-11-20 02: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作者:王钟的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选聘的范围是“校外”体育艺术专业人员,而不能由本校内的其他学科教师或人员“兼任”。《办法》还鼓励体育美育专职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以“走教”方式到农村及其他师资紧缺的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体育美育课程的教师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现象较为普遍。由本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体育美育教师,除非其接受过专业的体育美育教育,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允许学校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吸纳具有体育艺术专业素养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确实是为一些学校补充体育美育教师的实招。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具备了实施体育艺术教育的基础条件。然而,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硬件设施利用不充分甚至空置。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师资问题才是主要限制性因素。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体育美育师资匮乏问题,需要认清问题的实质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偏远农村地区,即使允许学校外聘兼职体育美育教师,社会能否提供专业人才资源也要打个问号。而且,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学校从城市聘用兼职体育美育教师面临不少困难。
  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教育平衡才能看到希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从根本上看是发展的问题。各地的发展基础有强有弱,地理、资源存在先天差异,导致发展速度存在客观上的差异。但是,不能因为发展有先后就任由教育失衡继续存在,国家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必须侧重薄弱地区,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具体到体育美育教育,不管是聘用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首先要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发达地区的水平。如果以“省钱”的思维实施兼职制,很可能导致外聘教师的专业能力名不副实,或者让外聘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教育部强调外聘体育美育教师的专业性,地方在实施时不能打折扣。
  《办法》还确定了选聘兼职教师的程序。相比招聘专职教师,选聘兼职教师的程序灵活性更强,这无疑是普及体育美育课程的题中之义。学校作为“需方”,需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地方教育部门则要把好审查关,帮助学校选聘合适的专业人才进入兼职教师队伍。
  实施好现代体育美育,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各地在组织师资时,应摒弃“语数外是主科,音体美是副科”的观念,用各科目平衡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没有平衡就难言真正的发展,对于教育,这是朴素的真理。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0日 02版)
(教育两个平衡:学科之间平衡,城乡之间平衡。)
多余的“学历证明”就是折腾人
宋潇
2017年11月21日08: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些单位的招聘人员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领导这么要求,只知道以前是这么做的,便稀里糊涂地要求学生开具这个那个。
---------------------------------------------------
近日,贵阳中医学院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则通知,告知各单位:“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足以证明其入学时间、毕业时间、就读专业、学制、学历、学位等情况,贵单位应取消此类证明或材料。”该校教务处学籍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发布这一通知,就是希望能让学生少一些折腾。(《贵州都市报》11月19日)
近年来,在媒体的密集曝光下,从证明“你妈是你妈”到证明“我还活着”,各种“奇葩”证明可谓不胜枚举,而在高校,类似证明也让学生苦不堪言。比如,一些单位就要求毕业生就业时,必须找到学校开具学历等相关证明,否则后果自负。表面上来看,它是企业聘用流程的必经途径,可实际上,一些过于繁琐、重复,或者按照既有规矩来走的证明手续,其实就是折腾。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应当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换句话讲,学历证明的功能并非完全不可替代,相反,很多毕业生手中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已经足以证明其入学时间、毕业时间、就读专业、学制、学历、学位等情况。那么,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要求学生开具学历证明,就是多此一举。
并且,学历证明以及相关手续的办理并不简单。在正常情况下,普通学历认证的认证周期一般为15~20个工作日,加急认证需要大概1~3个工作日,但如果集中到寒暑假期间办毕业证明,认证就必然会延迟。而文化程度证明也需要学校回函或者盖章处理,这其中的流程不可谓不艰辛。明明依照现行的技术手段,即时即刻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为什么还要反复折腾?
当然,站在企业角度来讲,对毕业生的学历真实性保持基本审慎和严谨把关的态度,确实很有必要。可问题在于,一些单位的招聘人员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领导这么要求,只知道以前是这么做的,便稀里糊涂地要求学生开具这个那个。若上述要求是基于担心学生学历、简历造假等因素,或许还能理解,怕就怕一些单位“装糊涂”,明知学历证明是多余的,也要让学生“多跑一段路”。
其中体现的,绝不是什么类似对单位和个人负责的精神,而是职场招聘程序呆板化的一面“镜子”,即“以往怎么做现在也就怎么做”。殊不知,在简政放权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这样的证明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如今在学籍网和学信网上都能查到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就能解决的问题,却非要折腾学生自己来提供。
说到底,此事和以往一些市民被“奇葩”证明折腾的例子,其实都是一个性质,都是审批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的体现。并不是说审查学生的学历不好,而是希望企业在对招聘人员进行筛选时,不要墨守成规,更不要人为地添加一些不必要程序,否则到最后,不仅折腾了学生和学校,更会空耗社会运行的成本。
(简化手续,方便用人单位,方便求业者,大势所趋。)
感受尊老敬贤的国家温度
岳 音
 “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11月17日,在习近 平 总 书 记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留念时,突然出现了温暖人心的一幕。习 总 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便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两人执意推辞,习 总书 记 坚持邀请,最后两人在习 总 书 记 身边坐下。
如同初冬里的暖流,这一感人瞬间久久荡漾在亿万人心间。习 总 书记对两位老模范的关心和尊重,令人难忘、令人动容、令人敬仰。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 近 平 总 书记曾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崇德向善的重要旗帜。这次受表彰的600多名代表,都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道德风尚。习总 书 记来 到代表们中间,与他们亲切交谈,并力邀两位老模范坐到自己身边,这暖心感人的一幕既是习 总 书记尊老敬贤的真情流露,也传递着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作出了表率、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力量。
身教重于言教。会见结束后,习 近 平 总 书记语重心长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习 总 书记一个自然而然的举动,身体力行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展现出亲民爱民的崇高风范。黄旭华代表在回忆这一情景时不无感慨:“我做梦也没想到,总书 记竟然把我请过来坐到他身边,还问了我的健康情况。”黄大发代表也十分激动:“总 书记对我们老党员关心得很、尊敬得很,我很感动,也很光荣”。怎样表达对年长者的关心和尊敬?习 总 书记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行胜于言。行动是最动人也最有说服力的,同时也最能见证一个人的品格、记录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在习 近 平 总 书记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尊老敬贤的国家温度,体会到了大国领袖的人格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近 平 总 书记对先进模范的尊敬与关爱,一次次为全社会作出示范,引领着社会风尚。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习  总 书记把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左边的一位老人。他饱含深情地说:我刚才看到这位老大姐,她就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的感动。 2014年10月15日,习  总 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当大家发言结束,习   总 书 记准备发表讲话时,他望了望坐在右边不远处的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对大家说,今天出席座谈会的不少老艺术家年事已高,大家如果累了,就到休息室休息或者走动走动。和风化好雨,润物细无声。五年来,在习  近 平 总 书 记以上率下的行动感召下,崇德向善之风广植人心,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习 近 平 总 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尊老敬贤、尊重模范的生动一课。见贤思齐、落细落小,方能蔚然成风。在新时代激扬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我们要向习  近 平 总 书记看齐,向道德模范学习,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心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汇聚全社会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为推动社会进步凝聚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构建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坐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 以 习  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润人心、让德行天下,神州大地的美德善行一定会成风化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一定会巍然屹立。
(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精神文明慢下来了,等等灵魂。)
中国男神团”为何能让人泪奔
沈慎
2017年11月21日17:0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潸然泪下,总有一种信念让人肃然起敬。
“太了不起了,这才是共和国第一男团。”“看完这些年轻人,莫名热泪盈眶”……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的节目录制现场,当顺利完成“百步筑梦”挑战的国旗护卫队擎旗手张自轩看到父母的一瞬间,泪水就湿润了眼眶,这不仅令现场主持人、嘉宾泪崩,更令所有观众动容。而当这一对父子同时展开两面国旗,全场同唱《歌唱祖国》,这样的场面击中了我们每个普通人对国家的朴素情感。
关于国旗护卫队,有这样一组数据被反复提起:103.5米,这是金水桥到国旗杆基座的距离;25000次,这是35年来国旗护卫队的战士完成的升降旗次数;0失误,这是他们在风霜雨雪和严寒酷暑中履行对于国家的承诺。这些数字所展现出的是作为一名国旗兵背后的艰辛付出,也是作为一名军人的奉献牺牲,更是作为一个青年人的担当精神。所以,当很多人追问: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答案就在于读懂这些数字背后的内涵。
每一个飒爽的英姿都有一段凤凰涅槃的过程。在《挑战不可能》的节目现场,指导员告诉我们,这些万里挑一的战士“每天两万五、两年新长征”;来自河北邢台的杨博告诉我们,为了练就展旗功,每天用五公斤的哑铃模拟上百次,右手比左手厚出一圈。习惯了国旗护卫队给我们呈现出的精彩,但真正了解背后的故事却往往是辛酸的。腰插十字架、领别大头针、背贴硬木板,50度高温下站军姿、狂风暴雨中练队列,这些基础课、必修课练就了他们的过硬本领和坚强意志。这样的付出如何不令人感动。
网友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军队有句话:舍小家为大家,一家不圆万家圆。作为一名军人势必会面临一些身份角色的缺失和遗憾。24岁的擎旗手7年没有回过家过年过节,和父母在天安门见面却无法问候一声。而和家人分离这样的情况在国旗护卫队、在共和国的军队比比皆是。笔者的战友,曾经在南国大山深处当兵两年,退伍那天第一次走出大山见到城市的他,一路哭着回到家乡;笔者曾到访过海拔六千多米的查果拉哨所,那里的战士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站岗执勤,30多人牺牲在巡逻线上。的确,我们习惯了和平年代的繁华似锦,看不到的是无数岗位上中国军人的默默坚守。他们的奉献牺牲成就“最可爱的人”的美誉,也一次次击中着社会的泪点。
进一步说,无论是艰辛的付出还是默默的奉献,事实上,从国旗护卫队身上读懂的,更多是年轻人对于这个国家的担当。展旗手杨博,28岁,当兵十年,擎旗手张自轩,24岁,入伍七年,这一群年轻军人组成的共和国第一男团,平均年龄不过22岁。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把祖国的荣誉扛在肩上,把个人拼搏和国家形象紧密相连,把对国家的热爱变成日复一日的坚守,这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个年龄的我们不少人还在迷茫中徘徊,还在本该奋斗的年纪挥霍大把光阴,当我们为这群年轻人点赞、在升旗仪式中热泪盈眶,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如何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而这恰恰是每一个人在眼泪中映照自己心灵的地方,追问该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不辜负这个时代,需要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拼搏进取。恰如 习 近 平 总 书记所说的,“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国旗护卫队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止于感动,更应该激发在新时代中前行的力量,搏击风浪,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征程中的弄潮儿。
(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时代也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信息平台助力“走失”文物早回家
邓海建
2017年11月21日08:47  来源:光明日报
浩荡的文明、璀璨的文物,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据所在。不过,文物流失早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日前,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http://bdww.sach.gov.cn)正式上线。今后,海内外公众如若获悉涉及中国被盗、丢失文物去向的有关线索,都可在平台直接进行举报。
动动手指,就能助力“走失”的文物早日回家——在万物互联时代,这大概是既有情怀,又有创意的务实之举。截至目前,这一平台共在19个省份采集了2230余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先期发布约200条相关信息。逻辑上说,民间智慧若能继续按图索骥下去,追索不止,不仅会让追缴工作如虎添翼,而且能有力打击文物犯罪。
这些年,大量有家难回的中国文物不是遗散在世界各地,就是转手在利益勾兑的名利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如何让这些中华瑰宝回归祖国,始终牵动着国人的心。
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的构架,起码有三重正向价值:
首先,这是追索追缴文物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利用大数据、依托互联网乃至将平台融合进手机APP,等于为“走失”文物布下追根溯源的天罗地网。从专业追索追缴到全民共同参与,“朝阳群众”也好,“西城大妈”也罢,都能为“走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尽点心、尽份力。
其次,它将唤醒全社会呵护并珍惜文物的公共意识。平台上尽管都是被盗(丢失)文物信息,但在检索与浏览文物影像、类型与名称、编号与年代、工艺技法与完残状况等过程中,对网民来说,亦是文物常识和历史的再教育。毕竟,对于文物保护的千秋大计来说,仅有一部《文物保护法》或一套保护机构是不够的。公众对文物知敬畏、懂珍惜,平台上的数字才会小下去。
最后,在更宏大的法治视野下观之,平台既是“权利声明”,亦是“主动出击”。据称,此平台所有数据信息都会上传至国际刑警组织的被盗艺术品数据库,以后若在国外出现信息库内文物拍卖等,根据国际公约,就可以主张权利把它追索回国。当然,这也是对相关灰黑利益链的警告:赃物买卖已在群众眼皮子底下,须小心“偷鸡不成蚀把米”。
长远来说,构建平台只是第一步,善用平台才任重道远。如何让平台街知巷闻、让平台信息有序流动、让平台功效振聋发聩,是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问。愿平台能让流落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愿旅行在外的我们不再对着祖国的文物慨叹“他乡遇故知”。
(互联网时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