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赠从弟(其二)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赠从弟(其二)

  • 格式:  DOC
  • 大小:  48K    4页
  • 时间:  2020-09

人教版语文优质课赠从弟(其二)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2、再读诗歌,了解诗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释,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耸立的样子罹:遭受。凝寒:严寒。 。
瑟瑟:寒风声。 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
强调“一何”、“终岁”“罹凝寒”、“本性”等词的含义。
(2)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3、三读诗歌,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1)现在,老师要看一看大家对诗的理解情况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 松柏有本性,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d. 哪句诗更能表现作者对从弟的劝慰和勉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赞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赞美它的?
(松柏不怕严寒,经历狂风的吹刮依然坚挺端正,保持着自己的本性。)
在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风的猖狂和嚣张,来对比出松柏不畏严寒,傲立四季的可贵品格。
4、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劝勉之情的呢?
生读诗歌,发言。
师明确:对,本诗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坚强勇敢。
四、拓展延伸,
今天,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们知道了该怎样去面对挫折,也知道了劝慰他人时除了正面劝告之外,还可以从侧面,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规劝。
当你的朋友或小伙伴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你就可以引用古诗文中的诗句、名言警句来劝慰,除赠从弟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劝勉朋友生活中经历挫折的古诗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咏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当堂背诵。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