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1
新闻两则
制作:义丰中学 王志军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背景介绍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写法,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2、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感情。
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真、快、简)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头一两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认为重要的字词。
2 、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要塞 崭新

噙着 永载史册 琛


kuì
jiān
sài
chēn
qín
zhăn
zài
读一读
词语识记
横 长江 锐不可 百年 桑

举世 目 一国两 循 渐







词语识记
填词
掌握用法
溃退 锐不可当
泄气 歼灭 要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问:从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用一句话或一句短语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问:从文章里找出能概括以上内容的两句话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用几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简要、概括地要把报道内容的梗概,在开头部分告诉人们。
问题探讨
1.说说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
渡江概况
渡江区域
战役全局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主体部分
解放军渡江情况:
1、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主体:用一大段话或是几段话,较具体地、较翔实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中路军:
首战告捷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问: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
1、“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    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月 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
3.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句子。
一方面,……另一方面,……
我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涨
敌军:不得民心,毫无斗志
课堂问题
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新闻结构图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
提示: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嘲笑了敌军的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课文总结
英勇善战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探究质疑
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3.为什么把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写,后写东路?
真实性
及时性
时间顺序 、事件本身的特点
小知识:电头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
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背景链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著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在北平的毛泽东喜闻南京解放.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欣然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