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孔子拜师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 17 孔子拜师

  • 格式:  PPT
  • 大小:  4.06M    75张
  • 时间:  2015-02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17孔子拜师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17孔子拜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17孔子拜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17孔子拜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17孔子拜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17孔子拜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你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
孔子拜师
梨乡双语学校 王鲁
3
孔子
4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知道吗?
5
孔子受到后人广泛的尊敬。人们修建孔庙纪念他。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
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国家和地区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6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老子,姓李,名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
温故而知新。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深的知识。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
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而又时常的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
13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读懂课文,想一想课文
主要内容是什么?
14
读读记记
闻 仆 纳 闷 授 境
丘 品 尘 止
迎 等
15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传授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佩服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 纳闷 孔丘 相距 品行 迎候
等候 长进 请教 保留
曲阜 渊博 老聃 仲尼
研究 学问 传授 敬重
16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 )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以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 ),终于( )地到了洛阳。老子( )地把自己的知识( )给孔子。他们的( )令后人敬佩。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佩服
毫无保留 远近闻名 传授 品行
远近闻名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毫无保留
传授
品行
17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道还不够渊(yūan)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fù),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18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道还不够渊(yūan)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fù),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拜师的愿望和原因。表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19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jiān)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20
“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到达了洛阳。这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21
22
23
曲阜
洛阳
.
.
24
孔子
老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25
曲阜
洛阳
兖州
济宁
商丘
开封
郑州
偃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26
烈日炎炎的夏天,孔子不停向洛阳走去。
凉风习习的秋天,孔子 。
大雨瓢泼而下,孔子 。
天蒙蒙亮,孔子 。
夜晚,天很黑,孔子 。
练一练
27
在洛阳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这句话是对老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子的年龄、穿着、外貌及初次见面时给人的感觉。
28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吧?”
这是对孔子的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我们能感受他对老师格外尊敬。
29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pú)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nà)闷。
30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qiū),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这是对孔子的语言的描写,把孔子真诚求学的态度形象地表达出来。
31
老子说:“你就是仲(zhòng)尼(ní)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从这句话,我们知道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老子听说孔子要来,特地来到洛阳城外等孔子,从中让我们感受到老子是一个谦逊温和的人。
32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孔子
老子
拜访:访问
拜见:拜会,会见
迎候: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
等候:等待
33
填一填,比一比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 )。”
“多谢老师( )。”
等候 迎候
迎候
等候
34
孔子
老子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
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
会大有长进的。”
35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第二部分:孔子拜师的经过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正是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
36
孔子:“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老子:“你是——”
孔子:“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 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练一练
37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从“每天、随时”这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孔子认真学习的态度,他每时每刻都在虚心请教。
38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háo)无保留地传授(shòu)给他。
从“毫无保留”可以看出老子将自己的知识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孔子。将一个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学者展现在我们眼前。
39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háo)无保留地传授(shòu)给他。
第三部分: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求教,老子也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40
人们佩(pèi)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第四部分: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41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42
综合谈谈对孔子和老子的印象。
孔子和老子学问渊博,品行高尚。
43
研读感悟
孔子
老子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人们为何都尊重孔子和老子?
44
孔子和老子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尊重长辈的人,老子是一个为人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人。正因为他们有如此高尚的品行,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45
谈孔子
46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47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48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49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50
孔子
老子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
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
会大有长进的。”
51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52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53
谈老子
54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55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56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_________
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________……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__________,
_________,几个月后,______走到了洛阳……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________,头发胡子________,看上去_________。
远近闻名
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长袍
终于
全白了
很有学问
我会填
57
我会连
把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学而不厌 各抒已见
风餐露宿 博览群书
迎刃而解 孜孜不倦
集思广益 日夜兼程
博闻强记 豁然开朗
5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孔子名言
59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0
我会读
项橐(tuó)是燕国的一个七岁小孩子.有一天,他见到孔子时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问得真奇怪,什么水都有鱼;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不能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拜师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孔府
69
孔庙
70
孔林
71
72
京剧艺术
73
民间剪纸艺术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