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11 包身工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11 包身工

  • 格式:  PPT
  • 大小:  521K    15张
  • 时间:  2015-11

同类资源

《包身工》ppt(15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包身工》ppt(15页)
包身工
夏衍
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一私营煤场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後再走1000米山路,挣得人民币仅 元!
1
2007年,山西洪洞黑砖窑里的“包身工”
2007年06月底,山西洪洞县公安局成功解救31名黑窑厂工人。获救工人大多遍体鳞伤,其中8人已经神智不清。
包身工
夏衍
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骇人听闻的摧残
令人发指的罪行
文本解读一
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介绍——新闻性,是最基本的特点,其核心是科学的真实准确,而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追求作者心理表现的艺术真实。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解读提示:
1、哪些属于本文的新闻事实?
2、哪些属于本文的新闻背景?
文本解读二
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介绍——“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 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 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解读提示:
1、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本文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文本探究及讨论展示
报告文学的三个基本特点中,你认为哪一个特点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请阐述理由。
是新闻性,还是文学性,还是政论性呢?
探究提示:
1、全文结尾的一段你作何理解?
2、距今70余载的文章因何而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问题一解读提示: 1、哪些属于本文的新闻事实? 2、哪些属于本文的新闻背景?
问题二解读提示:
1、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本文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探究及讨论提示:
1、全文结尾的一段你作何理解?
2、距今70余载的文章因何而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95岁那年,夏衍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活得洒脱,去得从容——记夏公》(李子云文 )
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
有火一样的激情,有海洋一样的胸襟,有钢铁一样的脊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有猎犬一样的敏锐,有冰山一样的冷峻。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六角形,是一位出色传媒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个蜂巢,传媒人就是这个巢子中成长的蜜蜂。蜂巢的六角形越是匀称,蜜蜂的素质就越高,酿出的蜂蜜就越好。
穿越时空的力量
《包身工》的意义不仅仅让我们“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它更让我们明白世间的黑暗并不因为我们的回避而不存在。曾几何时,黑砖窑的残暴大白于天下,使我们不能对那些拼了性命去劳作的劳工的命运再敢于轻视,我们不能再有旁观者的冷漠。在每一次遭遇人性的泯灭所造成的对文明的践踏,道德的沦丧所犯下的罪恶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包身工》。写出社会的不平,文中承载的道义和批判的锋芒,也是作家的使命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这些会让我们心灵震撼和对作家心存感激。
布置作业
1、本文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法。请同学们找找看并进行揣摩分析。
3、作者是如何预言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的?
谢谢观摩
广丰一中 邓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