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2 故都的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2 故都的秋

  • 格式:  PPT
  • 大小:  1.93M    28张
  • 时间:  2015-11

《故都的秋》ppt课件(28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28页)《故都的秋》ppt课件(28页)
走近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琵琶行》白居易
枫叶荻花秋瑟瑟。
浔阳江头夜送客,
和静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制作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以小说和散文著称。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小说的重要开拓者。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银灰色的死》《南迁》。《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解题: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悲秋 、颂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却通过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景象,传达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秋味,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色 声 形 味 实 情
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文 章 的 结 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 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 2 --1 3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三、四个字概括北秋、南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感受分别是什么?
饱尝一尝、向往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哪些秋景?
秋花——色
冷色
秋槐——形
落寞
秋蝉——声
微弱
秋雨——味
雨后秋凉
秋果——实
淡绿或微黄
《故都的秋》景物描写中
的视觉、触觉、听觉效果
一.视觉效果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
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明确:
天 色
日 光
牵牛花
碧绿

颜色
提问:
评写牵牛花的颜色,是否多余?
明确:
评写颜色,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
静、悲凉的特点。
二.触觉效果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描写景物:
人的感受:
落蕊
极微细极柔软
南国之秋景物:
落叶
人的感受:
有声音,有气味
写触觉也突出了北国
之秋的清、静、悲凉
三.听觉效果
驯鸽声
秋蝉的残声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1.“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青天
衰弱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喻体
比喻
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提问: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课后作业:
阅读其它古今写秋的诗文,摘抄诗句,文句。并对其一作简单鉴赏。(不得少于10首)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