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5 离骚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5 离骚

  • 格式:  PPT
  • 大小:  200K    21张
  • 时间:  2015-11

《离骚》ppt复习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离骚》ppt复习课件《离骚》ppt复习课件
离骚

一、了解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
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
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天问》 《九歌》(11篇 ) 、《九章》(9篇)《招魂》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77字。
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他三人为莎士比亚、哥白尼、但丁)之一。
二、朗读与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啊,
我伟大的先父叫伯庸。
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
恰在庚寅那天我得以降生。

父亲观察揣度我初生的时节,
一开始赐给我一个美名:
给我取名叫正则啊,
给我起字叫灵均,(要我像天一样公正啊,像地一样平坦)

美盛的我已经具有这么多内在的美德啊,
又加上美好的才能。
披着江离和幽香的白芷啊,
又编结秋兰佩戴在身。
流年似水我好像赶不上啊,
岁月无情怕不会等待我。
清晨去攀折大山上芳香的木兰啊,
黄昏去采水洲中经冬不凋的紫苏。

时光飞快地运行不久留啊,
春天和秋天自然地依次更替。
想到一年一度草木的凋零啊,
唯恐君王老迈衰颓。

何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抛弃恶政啊,
何不改变这种法度?
乘上骏马纵情驰骋啊,
来吧,我当为君王在前面开路!
第一部分:以诗人自述历史的自传式写法写自己的家世出身及生辰名字。

第二部分:写诗人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
三、文本探讨

1.题目“离骚”是什么意思?

离,同“罹”,遭;骚,忧、愁、离骚即遭遇忧患的意思,或解作离愁,有人解释为牢骚。

2.屈原遭遇了什么?

春秋以来,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被大国吞并。到前403年左右,形成了七个大国〈燕、赵、魏、韩、齐、楚、秦〉并立争雄的局面。这以后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历史上把这180多年叫做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各国间斗争激烈,攻伐连年,政局动荡。诗人屈原就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战国后期。战国七雄的实力并不平衡,而且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实力不断消长。
七国争雄的斗争,基本上就是合纵(苏秦)连横(张仪)的斗争。
屈原历经楚国三朝君主: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
楚国的内政外交   在秦、楚、齐三国中,秦和楚又是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国家,而且秦占优势。所以楚国只有和齐国联合,才能和秦国相对抗。而秦只有破坏了齐楚联盟,才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实现她统一六国的大业。这就是屈原所处时代楚国的外交形势;就楚国内政方面来说,要想富国强兵,战胜秦国,就一定要加强法治,限制贵族特权,举贤授能,发展经济实力。屈原提倡变法,反对腐败的贵族统治;主张合纵,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正是从战国七雄争霸的形势出发,符合楚国长远利益的正确方针。

屈原流放
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
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
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
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区)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国人民一样,一方面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以至使怀王死在秦国,又责怪他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3.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4.《离骚》表达内容是什么?

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思想)、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5.通过阅读《离骚》,屈原为何要“殉道”?
6.后世的评价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
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
四、艺术特色

1.风格独特的“楚辞体”。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之”、
“于”、“乎”、  “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的句式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  “冯”、“羌”、“诼”、“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离骚》中多用香草美人作喻,如木兰,江离、宿莽、美人等。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比兴手法的运用。

《离骚》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兴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群。例如,用“江离”“辟芷”“木兰”“宿莽”比喻美德;用“美人”等美好神圣的事物比喻君王。表达了自己洁身自修、忠于理想、献身君国的强烈愿望。
修行洁身品高标
忠君爱国德千古
背诵重点

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5.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10.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露餐英,只爱高洁)
1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屈原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
屈原主要作品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他自全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再没有比这更长诗篇了。全诗共373句,2477个字。诗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 ,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同 时也表现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础上 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诗歌,分别祭 记11种神灵。其中: 《东皇太一》祭祝最尊贵的大神。《云中君》祭的是云神。《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大司命》祭祀主宰人类生命的男神。 《少司令》祭祀主宰幼儿生命的女神。《东君》祭祀日神。 《河伯》祭祀黄河之神。《山鬼》祭的是山中女神。《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九章》是屈原写的一组抒情诗,一共9篇。即《情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诵》《悲回风》。《九章》组诗中数《哀郢》最深刻地表达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九章》和《离骚》 是一类型的作品,区别在于《离骚》是屈原平生综合性的自我叙述,而《九章》则是具体的片断生活的记录和心情的显现。《九章》是研究屈原生平和思想最有价值的材料。
《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篇奇文。它以一个 “日”字领起,作者一口气对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 了170多个问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 不挠的战斗精神。全诗共374句,1553个字,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长诗。
《招魂》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这种巫术宗教活动极为盛行。楚怀王客死秦国后,屈原运用民间的风俗和艺术形式,写成了这篇颇有艺术特色的诗篇。他在诗中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作了惊心动魄、凄惨恐怖的描写,叫魂魄哪儿上不要去,赶快回到自 己的祖国。屈原招的是怀王的魂,实际是也在招楚国的魂,因为屈原是把怀王扣楚国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招魂》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