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 寡人之于国也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8 寡人之于国也

  • 格式:  PPT
  • 大小:  2.02M    61张
  • 时间:  2015-11

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
14 孔孟两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书》 《礼》 《易》 《春秋》
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字词正音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前552年生,卒年不详)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文中人物
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权臣
家臣(学生)
老师
季氏
冉有、季路
孔子
争权
夺利
礼治
仁政
文 谋 武 勇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
理解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明确:季氏将要攻打(附属国)颛臾,冉有、季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理解文章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明确: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
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接下来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不可伐
不必伐
不当伐
2.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明确:冉有说:“季康子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明确: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要辞职’,(盲人)站不稳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呢?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明确: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引证
类比
比喻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明确: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占领 ,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曰 :“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明确: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不怕贫困而怕分配不均匀。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明确:(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明确: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内呢。"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
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
正确之举: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孔子的治国主张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谋动干戈于邦内
二人无德
二人无能
二人兴乱
潜台词:
答: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德、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请大家想想本文的主题应当是什么?
季 氏 将 伐 颛 臾
将有事于颛臾
(将伐颛臾 )
无乃尔是过与
批评冉有
先王封国
邦域之中
社稷之臣
抨击季氏
夫子欲之
(为自己辩解)
引名言
    焉用彼相矣     用比喻
    谁之过与
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
追究二人过错
必为子孙忧 (为季氏开脱)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批评冉有
提出主张
师德
人德
政德
善 良 正 直 爱 国 爱 民
冉有 季路
孔子
本文的思路
(不可伐)
(不必伐)
(不当伐)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请你说说我们当代人,应该从本文或《论语》中获得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的启示?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世多把他与孔子并称“孔孟”。早年曾游历齐、宋、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孟子》一书是记载战国时代孟子言行的。共七篇,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对话语录集。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孟子游说各国时与各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人讨论各种问题的经过和彼此的重要言论。中心思想是“仁义”,提出“省刑罚,薄税敛”的仁政主张和“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书中的文章笔带锋芒,长于辩论,善用譬喻,颇富有雄辩家的气概。无论从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并称,是儒家的经典。
孟子与孟母三迁(先迁于坟,再迁于市,后迁于学)
已学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第一段
1. 字词句重点: 凶、河东、河内 、无如、
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2. 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有哪里?
于国尽心:移民 移粟
困惑在:民不加多
第二、三、四自然段
1. 注音:
王好(haò)战 弃甲曳( yè )兵
2. 重点词句:
好、请、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3.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设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
比喻梁惠王的治国与邻国之君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事例来比喻什么?
5.如何理解“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句?
这句话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第五、六段
重点字词:
1. 注音:
胜(shēng)食 数( cù )罟( gŭ ) 衣(yì)帛 鸡豚( tún)狗彘( zhì )之畜(xù) 庠(xiáng)序 孝悌(tì) 然而不王(wàng)
谷不可胜食 数罟 以时 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 庠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然而不王者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未之有也
尽 密网 按照 穿 通“毋” 学校 同“斑”,斑白。 顶着东西 这样却还 称王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3.孟子在指出梁惠王的缺点之后,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

孟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那么,孟子的主张有哪些呢?
措施 效果
不违 •••••• 不可胜食也。 主张一 鱼鳖•••••• 不可胜食也。
斧斤•••••• 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侧重于发展农业生产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主张二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还有教化百姓的主张
第七段
注音:饿殍(piăo)
重点字词: 食人食不知检 涂有饿殍不知发 岁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吃,动词;食物,名词。约束同“途”,道路。打开 年成 同“毋”,不要。动词,归咎、归罪 则,那么
转折连词 递进连词
第七段译文:“(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对比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涂有饿殍 下层百姓
通过对比,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也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消除自满,施行仁政,才能“天下之民至焉”
目的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临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

(1)告诉,使人知道
今将喻子五篇之诗(《汉书》)

(2)明白、知道
成语有“家喻户晓”
(3)比喻
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4)通“愉”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庄子﹒齐物论》 )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cù(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uò(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种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管子》)
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2)树立、建立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
(3)培养
终生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4)树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记》)
(5)量词
树木一株、一棵称一树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 D
例题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 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答案 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