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8 拿来主义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8 拿来主义

  • 格式:  PPT
  • 大小:  1.96M    62张
  • 时间:  2015-11

《拿来主义》ppt课件(62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拿来主义》ppt课件(62页)《拿来主义》ppt课件(62页)《拿来主义》ppt课件(62页)《拿来主义》ppt课件(62页)
《拿来主义》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鲁迅
(1881~1936)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 、《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杂文集:
《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留学日本时的鲁迅
1925年5月时的鲁迅
情感经历
第一任夫人:朱安
(母亲包办)
妻:许广平
儿:周海婴
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朱安结婚,两个人完全没有感情基础,后来的情形就是将其一生、形同陌路。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情形大都十分悲惨。善良单纯的朱安侍奉鲁迅的母亲鲁瑞,把许广平看做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课文题解
背 景 介 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背 景 介 绍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关于杂文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冠冕堂皇   吝啬   玄虚   蹩进
残羮冷炙  脑髓  孱头  自诩
guān miǎn sè xuán bié
gēng zhì suǐ càn xǔ
掌握下列词语:
博而不精:
自 诩: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孱 头:
残羹冷炙: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广博而不精深。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旧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读第3、4两段,想想“送去”是什么意思?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种种罪恶行径。
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
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阴谋罪恶。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1“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2“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思考
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 的主张的? 讨论下列问题:
(1)“大宅子”实际指的是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 列举了几种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一、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多论述 “送去主义”,为什么?作者又是何批判“送去主义”的?
提示1:
(1)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2)做铺垫
(3)形成鲜明对比,反衬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对照表一
第一部分:

送去 ——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自欺欺人
送来 ——
被动接受, 没有选择,大受其害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因果论证)
第二部分 ◎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
“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一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废物
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
思考?
“大宅子”实指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文化遗产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姨 太 太
喻文化精华
喻精华糟粕
并存的文化
喻文化糟粕
喻腐朽淫糜
的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比喻说理: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形象、具体、浅显生动。
鱼 翅
鸦 片
烟枪烟灯
思考?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设计: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2).怎样“拿来”?
(3).“拿来”有何意义?
(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①“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②“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分为三种:有益无害(即“鱼翅”)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③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作者说:“没有拿来,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结构:
①送古董
②送古画、新画
③送梅兰芳(人)
闭关主义
(排外)
送去主义
(媚外)
拿来主义

先破后立
有破有立,破立结合
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孱头
昏蛋
废物
新人
使用
存放
毁灭
(消极逃避)
(完全否定)
(全盘接受)
(占有 挑选 创新)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反对三种态度
提出三种方式
(破)
(立)
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拿来主义

孱头 消极逃避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新人
占有
挑选
鱼翅  使用
鸦片  存放
姨太太 毁灭
1举例论证(1)

2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本文的论证艺术: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
——因果论证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7段的论证方法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不敢面对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占有 挑选
8-9段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文章写作特点:
①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②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③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本文的语言艺术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语言揣摩
分析下列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与送去主义类比,进行揶揄与嘲讽
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文本中,体现在以下句子:
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他占有,挑选。

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