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9 说“木叶”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9 说“木叶”

  • 格式:  PPT
  • 大小:  2.17M    44张
  • 时间:  2015-11

《说“木叶”》ppt课件(44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说“木叶”》ppt课件(44页)《说“木叶”》ppt课件(44页)《说“木叶”》ppt课件(44页)

说木叶
林庚
教学目标
1、抓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3、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给右边加红颜色的字注音
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第二自然段的诗句都是关于什么形象的?
“树” “叶” “木叶” “落木”
1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2组: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阅读第二自然段
枝繁叶茂,浓阴饱满。“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
在古代诗歌中用哪个形象较多?
木叶
1·“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一样吗
(课文原话)?在诗歌中能互换吗?为什么?(原话)
合作探究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木叶”“树叶”有什么区别?
1、结合第四段中所引用的吴均和曹植的诗句,说说这两句诗借助“木”和“树”分别创设了什么意境?(用原文中词语来回答)
合作探究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饱满
枝叶繁茂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为什么“木”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暗示性
诗歌语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启发性
感染性
字的联想意义迷离不易捉摸
品味探讨下列诗句的不同意蕴。(原文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枯黄
填写下表,区别“(落)木(叶)”与“树(叶)”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得到启示
常见意象
云:飘忽不定。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篱笆:山村所用。以“东篱”表现隐逸生活“采菊东篱下”或者表现词人闲雅的情致,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鸿鹄:飞得高远。以“鸿浩”寄托高远志向,如“矫首看鸿浩,远举高飞”等。
“莲”“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唐人刘禹锡的《爱莲说》又赋予“莲”以新的含义:高洁独立,出污泥而不染。
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有关。表达离别怀人的伤感。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竟然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由此可见“柳”非同一般;宋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表忧愁。
鸿雁: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者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诗人有时简为一个“雁”字,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她的《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
捣衣、玉关代表思念征夫,香草美人代表忠臣或道德理想,“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华年易逝”莲:传情达意的凭借。
字的联想意义迷离不易捉摸
同一意象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内涵
菊花:
1·素雅清秀。菊花是超然洒脱、淡然的象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盛开在百花凋零后,凌霜盛开,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
勇者的豪情壮志:题《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3·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游子的感时伤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诗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资料小整合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
—— 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三)冰雪、松、菊、梅、竹
——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多用于抒写离别之苦。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牛刀小试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炼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齐读后思考把客船换成航船、小船,
感觉读来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概念上是一样的,但客船的客暗示了
诗人作客他乡,面对夜晚的月落,乌鸦叫钟声
唤起了无限的客愁,而航船却没有这么多的内涵。
牛刀小试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牛刀小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树)春
无边落木(落叶 、木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是一种寒冷萧条,干黄空阔的深秋意境,给人一种苍茫孤独飘零之感,切合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换成”落叶”环境便发生变化,变成了细雨绵绵,繁茂的密树,如此多雨的春夏之交,又怎么会有无边的落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