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 格式:  PPT
  • 大小:  751K    28张
  • 时间:  2015-11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28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28页)《鱼我所欲也》ppt课件(28页)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作者简介
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课文朗读,要求: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正句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⑦是 / 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喜爱的,
课文全解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
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辟,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活命,;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丧失罢了。
1、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所欲→鱼、熊掌

→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
引出:
→舍生取义
所欲→生、义
论点:
分析第一段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的作用?
①这样写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说理生动
②运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命比作鱼、把大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生动形象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分析第一段
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要求,如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拯救民族安危的追求,或为了正义的理想和崇高节操的追求。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
不道德的事情,如背叛祖国,贪赃枉法,
营私舞弊,杀人放火等。
分析第一段
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反面
对比论证
正面
把生命比作鱼、把大义比作熊掌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2对比论证(正反)
分析第一段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
得不到它就要死亡。
可是轻蔑地、喝叱着给人(吃),过路的
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吗?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待奉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指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乡”通“向”,先前
1.课文第2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用的是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
举例论证,以此为例通俗易懂地证明了
“舍生取义、没有丧失本心”的观点
对比论证,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3、运用“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两方面的事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
死——有甚于死
所恶——莫甚于死
所欲——莫甚于生
正面
反面
对比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
万钟
举例论证
返回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对比论证
4.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堂上练习
一、一词多义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5、人之所欲
人皆有之

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却”
表示比较,“比……”
引出动作的对象,对于
这样
由此看来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这种本性
二、通 假 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
堂上练习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舍生取义的名言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你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
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