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7 最后一课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7 最后一课

  • 格式:  PPT
  • 大小:  764K    34张
  • 时间:  2016-02

《最后一课》ppt课件(34页)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最后一课》ppt课件(34页)2《最后一课》ppt课件(34页)2《最后一课》ppt课件(34页)2
最后一课
都德

都德,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本文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小说的知识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1.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又是在什么特定的背景下上的?
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整体感知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3.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我”的见闻与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上学之前(1—6)
上课之前(7—10)
上课过程(11—23)
宣布下课(23—29)
情节整理:
阅读第1~6段,思考:
1.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
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2.小弗郎士在上学途中见到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住自己的孩子。


(1).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2).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作用:暗示社会背景,设下伏笔,制造悬念。
阅读1~6段
阅读第7~10段。
阅读、思考: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读读议议:找不同,评人物
1、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有何不同;
2、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前后有何不同;
3、韩麦尔先生与平时有何不同;
4、镇上的人们与平时有何不同。
气氛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学生
老师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上课前,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挾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老师穿……打……戴……(和平时不一样)
思考:课文着力表现这些不同有什么作用?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
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讨论第11~16段: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11~16
(1).表现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2).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愤慨的心情。
要读出沉重的语气;
第二个“最后”表现他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读时要把语调稍微提高一点,沉重中
吐出一点希望来。
分析第17~20段
思考: 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
时, 讲了哪些话?可概括为几点?
(1).宣布“最后一课”;
(2).阿尔萨斯人的不幸;
(3).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17~20
2.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句, 有什么含义?
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分析第21段
思考: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
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归纳:这两个联想都很符合儿童心理。
第一个表现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第二个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理解第24~结尾段:
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
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 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结尾?如果换成一段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更激动人心吗?
(1). 先写钟声、号声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说不出话,再写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呆着,头靠墙话也不说,只能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示
(2).“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爱国者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 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
(3).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用语言更真实、更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人物形象总结---小弗郎士
不爱学习,天真贪玩。
有较强的自制力。
对敌人痛恨。
有强烈的爱国心。
心理描写
变化原因分析
1、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尽管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教育作用。
3、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的震憾。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人物形象总结---韩麦尔先生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热爱法语、热爱母语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热爱法兰西的爱国志士
外貌描写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普通人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成了千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的形象才具有普遍意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爱国情感才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这样选择人物同时深化并凸显了主题。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等
交待背景。
反映小弗郎士的幼稚、纯真。
渲染一种悲剧气氛。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本文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但是全文没有写到“爱国”二字,你能从字缝里读出来吗?(细节描写)
学了本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记住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住血的教训!让我们记住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牺牲的人们!不要让这样的历史再重演!!
中心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将会被人篡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除。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和摧残民族意识。
中文是一种有弹性的语言,它是崇尚“美感第一,逻辑第二”的,中文的诗歌,用最少的词表达最多的内 容,这是英文的十四行诗所望尘莫及的。我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大量的外文,都源于我对中文赤诚的热爱。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话要对文中的人物说呢?
请你用属于你的语言来各述心声吧。
作业:
发挥想象力,以“下课以后”替小弗朗士写一则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