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17 端午的鸭蛋

  • 格式:  PPT
  • 大小:  1.69M    24张
  • 时间:  2015-02

《端午的鸭蛋》ppt课件16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端午的鸭蛋》ppt课件16《端午的鸭蛋》ppt课件16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作家作品

高邮鸭蛋
词语积累
结构主题
语言风格
视野拓展
布置作业
端午知多少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4、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和“初”
相同,称“端五” 如称“初五”;端五的
“五”字 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两个五,故称重五。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 儿节,天 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
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
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
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
端午的别称及由来
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诗词
香包除外形活泼多样之外,也有趋吉避凶的含意。 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都挂艾草或蒲草,小孩子身上挂着「艾虎」的香囊,男人喝雄黄酒,传说有避邪、求吉祥的作用。
端午风情
端午节包粽子、吃
鸭蛋洋溢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特色。


高邮市地处中国长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区,是一座美丽富饶、人文会萃的历史文化古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高邮鸭蛋大质好,尤以善产高邮双黄鸭蛋而驰名中外。双黄鸭蛋大如鹅蛋,蛋黄如血,蛋白如雪,双黄鸭蛋蛋壳比鹅蛋质细,有的在中部 还有一道凸起的圆圈,有
“蛋中之王”之美称。高邮
麻鸭产双黄蛋只占产蛋
总数的百分之一左右。
高邮及特产鸭蛋
读读写写:
腌鸭蛋
门楣
肃然起敬
苋菜
籍贯
囊萤映雪
粽子
门槛
城隍庙
车胤
避邪
蝎子
yān
méi
xiàn


zòng
kǎn
náng
yìn
xié
xiē
huáng



词语积累








yān
méi
xiàn

huáng

náng
cāng
chǔn
精读课文,把握脉络和主旨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作者说了哪些内容? 理清结构,概括大意。
(2) 思考: 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他会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读准字音,语速适中,读出感情,读出情趣来 。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名声
特色
挑鸭蛋
吃鸭蛋
玩蛋壳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对故乡的热爱
研读探究:
朗读文章四、五段写端午的鸭蛋部分
1、找出文中表动作的词,体会作者的感情。
2、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体味一下作者的语言特色。(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表现了一种童趣,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1).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
(2).同座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口语色彩浓厚 平淡有味
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典雅
运用语言造型 动感传神
语言艺术风格

民俗——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为什么你会喜欢它?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 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赛龙舟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 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 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 “茨 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 “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视野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茨菇( )( ) 晾去( ) 辗转( ) 韭菜( )
2.请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作用吗?
3.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菜茨菇汤难以忘怀?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4.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 ?试举例说明。
布置作业
(1) 网上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可做一些读书摘录。
  (2)  将“体验”写成一篇大作文,要有细节描写,要抒真情实感,字数6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