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

泰顺县罗阳二中八年级(下)期中诊断性语文试卷(人教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罗阳二中八年级(下) 语文阶段诊断性练习
一手好字是令人羡慕的,请你把下面的话抄写到空格里。(4分)
平心静气,相信自己,细心阅题,耐心答题。























二、语言积累及运用
2、名句积累,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下面的空缺的句子请你补充完整。(13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 。
(2)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5)落红不是无情物, 。
(6)念天地之悠悠, 。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8)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 ,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积累:(4分)
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就借千里马来比喻人才。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4、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叱咄(duō) 缥碧(piǎo) 弗之怠(dài)
B.烨然(huá) 泠泠(léng) 轩邈(miǎo)
C.皲裂(jūn) 箪瓢(dān) 辄尽(zhé)
D.婵娟(chán) 黔娄(qián) 汲汲(jí)
5、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
B.《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代文学家)
C.《醉翁亭记》——《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唐代文学家)
D.《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6、理解文言句意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环绕四周都是萧条的景色,不能遮蔽大风和烈日。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7、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1)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2)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3)实在标致极了。
8、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3分)
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9、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在横线上写出通假字和本字。(7分)
(1)窥谷忘反: _________ 通 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___ 通 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 通 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 通 ___________
(5)百废具兴 _________ 通 ___________
(6)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_ 通 ___________
(7)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_ 通 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10、判断正误。(4分)
①世人知道维也纳森林,是因为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
②维也纳人的所有骄傲与福气都来自他们的森林。 ( )
③维也纳森林的面积是370万公顷,占国土的44%。 ( )
④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内被绿色所包围的地方。 ( )
11、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是什么? (2分)
 
12、联系上下文,给第五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然后把序号依次填在括号内。
( ) ( ) ( ) ( )(2分)
A.尽管 B.只要 C.即使 D.无论 E.只有 F.特别
13、结尾句的“深层内涵”指什么? (3分)
 
14、读了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字数要求在50---100字左右) (4分)

四、文言文阅读
(一)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3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15、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7、回答下列的问题。(4分)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18、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3分)

答:
(二)推敲(9分)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9、下面句子中加点“之”字用法与“炼之未定”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项是( )(2分)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观者讶之 D.引手作推敲之势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21、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3分)

答:

五、作文(40分)
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思……
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