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到民间采风去

  • 格式:  PPT
  • 大小:  738K    27张
  • 时间:  2015-02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1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1
制作人:南京江宁区丹阳中学 孙振坤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   2.研讨辩论   3.编写报刊   4.举办讲座   5.举办展览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   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方言读lu,入声),看不足(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一、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请查阅地方志,或者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
二、认识方言
2小游戏。你平时在家,可能经常用方言和家人交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分组模拟一家人(爷爷、奶奶、父母、自己)在饭桌上的谈话,用方言交流三四分钟,记录下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一些词语、短句,总结它们的不同。
三、节日探源
搜集讨论
对联
春节: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大地春光好,农村气象新
元宵节:千家春不夜,万里月连宵。
四:语言与风俗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zān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豆蔻kòu: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五、少数民族节日风俗
瑶族耍歌堂
藏族旺果节
藏族雪顿节
苗族四月八
彝族庆年节
作业: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
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自己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