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9 故乡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9 故乡

  • 格式:  PPT
  • 大小:  2.05M    46张
  • 时间:  2015-02

《故乡》ppt课件(46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故乡》ppt课件(46页)《故乡》ppt课件(46页)《故乡》ppt课件(46页)
故 乡
鲁迅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
按篇幅长短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故事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小说)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手?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小思考: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作者简介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写作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故乡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3、梳理情节结构。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秕谷( ) 鹁鸪( ) 颧骨( ) 折本( ) 潺潺( ) 阴晦( )
伶仃( ) 恣睢( ) 猹( ) 獾( ) 弶( ) 脚踝( )
髀( ) 愕然( ) 嗤笑( )
瑟缩( ) 黛( ) 惘然( )
祭祀( ) 寒噤( ) 廿( )
读准字音

bó gū
quán
shé
chán
líng dīng
huì
zìsuī
chá
huān
jiàng
huái

è
chī

dài
wǎng

jìn
niàn
扫清文字障碍
扫清文字障碍
解释词语
阴晦:
萧索:
鄙夷:
惘然:
隔膜:
恣睢:
展转:
阴沉,昏暗
缺乏生机,不热闹
轻视,看不起
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思想感情不相通
任意胡为
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5段 我( )
6-33段 我( )
34-52段 我( )
53-77段 我( )
78-88段 我( )
回故乡
见到母亲(回忆少年闰土)
见到杨二嫂
见到闰土
离开故乡
以 为线索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开端
发展和高潮
结局
我的行踪
线索人物
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本课《基础训练》第一题
董丽凤
故乡
鲁迅
第 二 课 时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huì chá xíng jiàng huān péng
阴晦 猹 五行 装弶 獾猪 篷隙
biǎn kuà bì è chī línglì
竹匾 胯下 髀骨 愕然 嗤笑 伶俐
hè sè xùn bǐ gǒng mó
吓 瑟索 潮汛 秕 谷 打拱 隔膜
jìn niàn dài wǎng zìsuī chán
寒噤 廿年 深黛 惘然 恣睢 潺 潺
一、课文分析
5、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故乡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变了
“我”变了
自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
紧扣“变”字,把握主题
故乡之变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故乡之变
景色
儿时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
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人性
纯真、温情
富裕
冷漠、麻木
市侩、猥琐
穷苦
1、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人的变化) 看 闰土
速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隔膜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充满热情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闰土变化
肖像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
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
(健康开朗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沧桑)
对比
闰土变化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活泼脱口而出
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闰土变化
动作
对比
月夜刺猹动作灵活身手敏捷无拘无束
老友相见手提纸包
拘束瑟缩麻木迟钝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善良纯真质朴
小英雄
木偶人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愚昧迟钝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小结:
闰土:
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光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小问题:碗碟是闰土偷的吗?
闰土必须要变成这样吗?
环境改变人
平庸的人
人改变环境
英雄
杨二嫂
年轻时: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安分守纪)
二十多年后
肖像:

语言: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让我拿去吧……”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怪声怪调
以长辈自居
讽刺
爱占便宜
肆意造谣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
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

行动:
杨二嫂之变
对比
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圆规
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1、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杨二嫂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
小说中的“我”
1.是不是鲁迅?
不是。本文是小说(虚构)。散文(真实)
2.“我”小时候是什么人?
地主家的小少爷。
3.长大后是什么人?
知识分子
体会文中的“我”
1.“我”对故乡萧条、衰败、冷漠,感到
(悲哀、失望)
2.对闰土那样的劳苦农民,感到
(深切同情 和爱)
3.对未来,——读86-88段
有美好的憧憬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
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写“变”的目的?
故 乡变萧条、衰败
闰 土变苍老、麻木愚昧
杨二嫂变庸俗、尖酸刻薄
故乡景色变美
人情变暖
人变好
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
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
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
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三、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3、运用典型的语言表现典型的形象,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写作特色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的关系。
(封建等级的鸿沟)
杨二嫂前后生活。
(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故乡情景。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闰土和杨二嫂:对闰土的崇敬与同情
景物描写
第2、6段 ( )
第12段( )
第78、84、88段( )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气氛
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
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开头景物:

神异图画:

离乡景物:
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
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
少年闰土的热爱。
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
远意境。
再见